高評級企業屢現違約

(原標題:高評級企業屢現違約,改變發行人付費模式能否提高評級質量?)

近期一些高評級企業違約所暴露出的評級質量問題再次引發廣泛討論,評級收費模式的比較也成爲其中一個探討方向。對此,聯合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在迴應中國證券報記者有關提問時表示,投資者付費與發行人付費這兩種制度安排各有優劣勢。評級行業發展壯大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強和完善相關監管、建立科學質量檢驗體系、引入雙評級尤爲必要,優勝劣汰的機制才能讓評級行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當前評級行業主要存在發行人付費與投資者付費這兩種評級收費模式。聯合資信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兩種付費模式各有利弊。發行人付費模式主要優點是更能夠全面獲得發行人信息,有利於全面揭示信用風險。當然,在防火牆制度不完善或落實不力背景下,其也存在缺點——利益衝突容易造成惡性競爭。“在存在多個評級機構時候,發行人可以在數家評級機構中挑三揀四,在剛性兌付、市場違約率約束機制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大的情況下,往往評級標準最鬆的評級機構獲得優勢,因此容易造成市場上評級的虛高和泡沫化,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這位負責人稱,這恰恰是投資人付費機構宣傳的優點——能夠避免發行人付費模式下存在的利益衝突,保護投資人利益,鼓勵信用評級行業合理競爭,避免評級寡頭壟斷。不過,投資人付費模式也存在不足:投資人付費容易出現搭便車現象,同時由於信息獲取有限,其主要基於即時公開市場信息開展評級業務,評級結果穩定性相對較差。

這位負責人指出,無論哪種付費模式,風險成本本質承擔者均爲投資者,評級收費本質上來說是發行人替投資者先行墊付的費用。至於分攤比例,取決於雙方的博弈能力

實際情況看,目前國外評級機構主要以發行人付費模式(如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爲主,投資者付費模式在市場上佔有很小比例,兩種付費模式的合理搭配,共同組成了目前評級行業的服務供給佈局

我國評級行業發展歷史較短,並未形成一個有序的債券市場評級違約檢驗機制,成熟且願意支付外部評級費用的投資者羣體尚在培育過程中,目前也以發行人付費模式爲主。同時,我國已經在探索投資人付費模式。聯合資信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交易商協會已經批覆1家投資人付費模式的機構,證監會已批覆了4家投資人付費模式的評級機構。

這位負責人稱,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內評級行業對促進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和風險防範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我國評級行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行業公信力不足、市場認可度較低。在品牌公信力尚不足的情況下,評級結果的不科學使用、評級行業的激烈競爭間接加劇了評級結果虛高。市場對評級付費模式的探討和改革期望也從側面說明目前投資者的成熟度在提升,評級服務的真正價值開始體現,這對於評級行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證鵬元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勇日前表示,評級不宜變成激烈競爭的行業,等到行業出清、進入到良性發展階段以後這個問題會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