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發作有6症狀 醫:防病發飲食有禁忌

獨留卑南主山的女山友,4日早上經空勤吊掛下山後送馬偕醫院。(中時資料照/蔡旻妤攝)

一名51歲女子與另外7名山友組團登山,未料途中高山症發作,被獨留在卑南主峰等待救援,引發社會關注。所幸,最後女子獲救,並透露山友先行下山,是雙方協議的結果。醫師表示,高山症發作時會出現頭痛,並伴隨虛弱無力、頭暈、噁心、嘔吐、睡眠不佳等症狀,嚴重可能快速死亡,千萬不能輕忽。此外,他提到,吃高糖低脂的食物,以及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都有助於減輕或避免高山症發生。

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先前於個人粉專發文表示,高山症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因氧氣濃度與氣壓降低可能發生。而此高海拔疾病可分爲以下3類:

1、急性高山症 (AMS):到達高海拔地區1~12小時後,開始出現頭痛,並伴隨虛弱無力、頭暈、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或睡眠不佳。

2、高海拔腦水腫 (HACE):嚴重可能快速死亡,通常出現在急性高山症後發生,會出現嚴重頭痛、意識不清、運動失調(步態不穩)、昏迷、嗜睡等症狀。

3、高海拔肺水腫 (HAPE):可能會快速死亡,且速度可能比高海拔腦水腫更快,會有在休息狀態下仍呼吸不適、虛弱無力、運動力喪失、胸悶等症狀。

至於高山症該如何預防?陳宥達建議,登山時可先至海拔2000~3000公尺處待1到2天,超過海拔2750公尺後,每天睡眠高度不要爬升超過500公尺。睡眠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可多花1天時間適應。而前往高海拔地區前30天內,可至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地區,停留2天以上。

除此,陳宥達說,抵達高地首48小時勿過度運動、避免酒精飲料,多補充水分,並保持身體溫暖,因低溫會增加肺動脈壓;更不要吸菸,以免吸入氧氣量減少,增加肺動脈壓;也不要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另外,飲食方面要高糖低脂,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如大豆、碳酸飲料等),同時留意高山症早期症狀。

陳宥達提醒,有心絞痛、肺高壓、肺部阻塞疾病或鐮刀細胞型貧血者,皆爲高山症的高危險族羣,應先適應高度、確實補充水分且諮詢醫師藥物預防。

衛福部表示,所有到高海拔地區的旅客都要先了解一件事情,降低高度是治療高海拔疾病最有效的方式,千萬不要帶着高海拔疾病到更高、更不利救援的地方。發生任何高海拔疾病的患者,不能落單在營地休息或獨自下撤,至少要由1位具有基本醫療知識、熟悉路況的隊員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