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與數字素養培育的融合策略

□逄昊

隨着新興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爲代表的網絡化、智能化數字技術的出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着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變革。思政教育作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宏觀教育情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其數字化轉型變革已成必然趨勢。大學生作爲思政教育的直接受衆,數字技術的發展也正在對其思想、行爲、觀念、價值認同等進行着全方位、多層次形塑,自身數字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思政教育改革的效果。因此,高校應重視思政教育融合大學生數字素養培育,全面提升大學生數字認知、數字交互、數字學習和數字教育能力。

完善頂層規劃,強化主體數字認知

高校領導班子應發揮領導帶頭作用,重視思政融合大學生數字素養培育,全面推進數字素養教育。黨委書記爲核心,馬克思主義學院爲主陣地,組織部、宣傳部、信息處、後勤保障、教工部、學工部、財務處等相關職能部門與管理主體,要共同參與到思政融合大學生數字素養培育工作部署規劃中。依託事前調研、事中商議、事後優化等流程,共同制定出切實可行、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數字素養教育方案與實施辦法,確保學生數字素養與“數字思政”發展要求相適應;確保數字宣傳到位、數字教育精準、數字安全保障落實、數字化硬軟件設備支撐、數字化主體隊伍優化,從而更好地推動高校頂層規劃、隊伍建設、資源保障與數字思政的轉型要求、學生數字素養培育的建設目標相適應。

高校應制定相應的評價與考覈機制,保障思政融合大學生數字素養培養工作有序推進。將高校實際參與相關工作的管理人員、教學主體、實踐指導教師等的數字素養培養實效納入考覈評估範疇,與評優評獎、職位晉升相掛鉤,從而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學生數字素養培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做優課程育人,強化主體數字教育

高校思政教師應注重結合思政課程特點進行鍼對性數字素養相關內容滲透。例如,在講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過程中,將數字技術出現後伴隨的生產力(勞動工具數字化、勞動機會多元化)、生產關係(物質勞動與非物質勞動間的邊界模糊)、生產方式(網絡化、數字化、效率化)等方面的新變化滲透其中,引導學生對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形成更爲全面理性的認知。同時,思政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唯物辯證法、一分爲二地科學看待數字技術的價值賦能,學會更爲理性地判別虛擬環境中信息來源的可靠性與可信度。

高校應在課程思政中開展數字素養培育,結合專業特色巧妙融合數字素養相關的知識、能力、技能等。例如,在信息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學科競賽的方式,引導學生不斷提升數字獲取、數據分析、程序設計、作品開發、信息再造能力。同時,教師還可採用案例討論、小組合作、觀點辯論等手段,增強學生數字使用安全意識、數字行爲責任意識。

創新育人手段,強化數字學習

高校思政教師應主動應用多元化的數字化教學場景。高校思政教學工作中可充分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開發虛擬仿真項目以及教學場景,爲學生營造沉浸式的深度學習場域,爲學生進行數字學習、數字交流提供更爲泛在化的育人環境。高校思政教師應主動應用數字技術,在完成對傳統教學資源數字化轉化的基礎上,優化學生數字學習體驗。同時,高校思政教師還可通過外部資源引入、自主開發、聯合開發等手段,建立思政教育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人才共育,以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供給優化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高校思政教師應注重在日常思政教學過程中,爲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字交互空間,爲學生依託數字平臺開展在線交流、話題討論、知識分享等提供便利,驅動學生正確融入網絡生活。例如,利用微信公衆號、微博賬號、校園官網、貼吧、短視頻賬號等定期發佈思政教學的相關話題,包括時事政治、輿情熱點、創新創業、心理健康、職業規劃、傳統文化、政治局勢等,逐漸引導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避免非理性認知以及盲目跟風轉載。同時,應用物聯網技術、智能學情分析系統等數字技術,瞭解學生的生活、學習、交友、心理、政治立場、價值觀念,通過在線互動、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進一步提升學生政治素養與數字素養。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