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師盼大學考完再申請 全教總:失去學習歷程的本意

全教總認爲考完再招生只會增加升學壓力。(圖/記者李毓康攝,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52位高中校長和主任自主連署呼籲,建議考完大學學測和加深加廣學科後,大學再啓動招生,包括甄選入學考試分發等招生作業,都等高中辦完畢業典禮再進行,還給學生完整的學習高中3年。全教總隨即發出聲明表示,這樣反而會使得P傾向弱化邊緣化,大學考招走回頭路,重蹈以大考筆試爲主導的升學模式,不利於高中課程的多元選修。

全教總指出,X只考國、英、數三科,申請入學若只用這三科,而這三科較弱者成績後者爲多,造成不公平的升學機會,如果申請入學時,「X、Y都可拿來使用,則將使篩選的量化分數愈精細,以此篩選學生更加清晰,大學以X、Y分數就可決定錄取名單。」聲明也指出,這樣的改革會失去申請入學重視學習歷程(以下以P代表)的本意,即使規定P至少佔分50%,也只是「淪爲花瓶形式」。

252位高中校長、教務主任督學以及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今日共同連署,提出高中版本的大學考招方案。他們在「大學,請讓我們好好教孩子!」的聲明中強力主張,應該「教完再招生」,在高中生畢業後再啓動所有招生程序,還給高中3年完整學習,落實人才培育理想

以下爲全教總聲明全文

【維持二次分發架構,X考科數改爲5選3】

有關大學考招方案的連署,此次連署強調P在大學考招方案中的重要性,並彰顯考招案中高中地位的重要性和主體性,本會對此表示肯定。但連署方案主張申請和分發入學應該等X、Y都考完後再進行,反對申請入學在Y考試前進行…等等,本會擔心反而會使得P傾向弱化和邊緣化,大學考招走回頭路,重蹈以大考筆試爲主導的升學模式,不利於高中課程的多元選修、校本特色,也不利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多元適性探索。有以下疑慮:

一、選修課程會成空:致使所有學生都需分科指考(Y),如此則大考的筆試壓力大增,相對現在以學測即可申請入學,未來的大考壓力更大。如此會讓高三加深加廣選修課程會成空,高三課程的會成爲加強X、Y考試複習,且自高一開始也會讓各校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感到卻步;且當學生考試壓力更大,更無餘力發展P,P被視爲沈重負擔、被攻擊的箭靶,也會失去選修開設的結構性條件。

二、P邊緣化:X、Y都考出來了,對大學端和高中學生端而言,傾向選擇分發入學管道名額會增加,因爲大學審查P需集結教授耗時費力,而高中端學生在筆試壓力下難有餘力發展P,P恐走向邊緣化。

三、P弱化,走回聯考時代的一次分發:X只考國、英、數三科,申請入學若只用這三科,而這三科較弱者以成績中後者爲多,造成不公平的升學機會。若申請入學時,X、Y都可拿來使用,則將使篩選的量化分數愈精細,以此篩選學生更加清晰,大學以X、Y分數就可決定錄取名單,失去申請入學重視P的本意,即使規定P至少佔分50%,但只是淪爲花瓶的形式,實質審查與採計成空。將使申請與分發入學的差別不大,加上P的弱化,申請入學不僅會萎縮,甚至連必要性都受到質疑,未來恐有走回聯考時代的一次分發。

本會主張大學考招方案必須呼應新課綱落實與未來人才培育,大學考招直接影響着高中教育,方案的決策應以高中學習爲主,重視高中端意見,不能淪爲大學端招生競爭的拔河。本會呼籲招聯會教育部,應以高中教育爲主體,本會建議:

一、維持二次分發架構:申請入學宜維持在Y考試之前,之後再進行分發入學。

二、應儘速公告P的內容與資料庫的作業方式:公開接受外界檢驗,迴應各項猜測與疑慮,否則在一切未明的情形,只會讓社會感到惶惶不安。

三、P參採完整6學期,申請入學延後至高三下學期結束後再進行:學習歷程參採6學期,可以解決學生高三學習干擾與不完整的亂象,申請入學延後至高三下學期結束後再進行。目前高中選修、校本課程、多元課程等難以落實,原因在於大考筆試爲主導的升學模式,不利學校發展多元的課程教學。若能重視學生學習歷程,有助落實多元選修的課程安排、培養學生多元實作能力、彰顯學生多元學習特質

四、X考科數,將3加1改爲5選3:招聯會曾提及X採計3加1,此案將嚴重傷害新課綱的落實,是以大學招生思維凌駕高中教育發展,應改爲5選3。若大學採計3+1,學生與家長爲求更大的錄取率,又是五大科全考的局面,考科數仍高達10科。大考筆試壓力若不減輕,一則學生難有餘力發展P,再則學校難以發展多元適性的選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