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女學生髮衛生巾:讓貧困地區生理知識不"貧困"

(原標題:給女學生衛生巾的男老師:讓貧困地區生理知識不“貧困)

看到自己給學生分發衛生巾的視頻上了熱搜,楊飛凡有些意外,但也感到開心,“我覺得大衆對貧困地區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關注都在增加。”

楊飛凡給學生上生理衛生課,帶學生一起做衛生巾吸水性實驗的照片。 受訪者提供

33歲的楊飛凡是廣西巴馬縣東山鄉長洞小學支教老師,今年是他支教的第八個年頭。12月15日,一段楊飛凡給女生分發衛生巾的視頻在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引發網友關注。作爲一名男老師,光明正大地給女學生分發衛生巾並讓她們不要害羞,讓他獲得了許多網友的點贊,“我覺得我直接給女生髮衛生巾是個很正常的事情,我平時也會給她們上生理衛生課,她們雖然貧困,但生理知識不‘貧困’。”

談起這位支教老師,長洞小學的孔老師說,楊飛凡平易近人,教學生學會生活和做人,“他主要教孩子們一些生活技能,這些我們都沒法教的。”

與其他支教老師不同,楊飛凡教授課程更“接地氣”,涉及範圍廣,除了生理衛生課,他教授的課程還包括理髮課、廚藝課等。

楊飛凡稱,之所以教授這些課程,是因爲他獨特的成長經歷。楊飛凡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最終在愛心人士資助下上了大學,順利完成學業。“父母從小不在身邊,我明白很多生活上的知識和問題在課堂上是學不到的,也瞭解在成長過程中留守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希望將這些知識教授給他們。”

楊飛凡坦言,在巴馬縣支教的這八年,人們對貧困地區孩子的關注在發生變化,“最開始人們主要關注物質生活方面,比如貧困地區的孩子能否吃飽穿暖?現在大家會慢慢關注到孩子的心理成長,比如性知識普及等等。”經過八年的支教實踐和研究,楊飛凡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對話楊飛凡】

男性很有必要了解女性健康”

澎湃新聞:你分發的衛生巾等生活用品都來自哪裡?

楊飛凡:日常分發的日用品主要來自愛心人士的捐贈和我自己及其他老師購買。我們一般會按寢室分發,儘量每週都發一次,以防孩子們不夠用。

澎湃新聞:在分發衛生巾時,你會給孩子們普及生理衛生知識嗎?

楊飛凡:會。我學期都會給他們上生理衛生課,一般一學期上兩三節,課程內容也根據年齡段來劃分,比如一二三年級,會讓他們瞭解男女生的生理構造有哪些不同,四五六年級的孩子,就教他們衛生用品的使用。還有一些更高年齡的孩子,課程內容就會涉及性安全、性保護等方面。

澎湃新聞:你教授生理衛生課的初衷是什麼?

楊飛凡: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們能全方面地發展,也希望通過讓他們學習男性與女性的生理健康知識,加深他們對男性和女性的瞭解,培養他們的性別意識。

澎湃新聞:你是如何教授生理衛生課的?

楊飛凡:我的課程比較大膽,所有的課都會讓男生女生都參與進來。我認爲男性很有必要了解女性健康,因爲大多數的男性和女性都會組成家庭,所以在教女性生理健康知識時,沒有必要遮遮掩掩,男生也該參與進來。

在講課過程中,我不希望給他們枯燥地講道理,每次的課我都會設計成有趣的實驗,比如讓孩子們把水倒在衛生巾上,看看它的吸水性如何?或者將衛生巾拆開,讓他們學會識別裡面的材料質量,看看是不是有污染,有染色劑,或有異味?這樣一來,課堂變得好玩又有趣,道理還可以深入其中。

澎湃新聞:通過這樣的方式教授,孩子們的反應如何?

楊飛凡:最開始大家很害羞,甚至鬨堂大笑。但當你將這些知識與他們的生活聯繫起來,他們很快就能接受。比如告訴男孩子們,如果我們現在不重視衛生巾的質量問題,那麼未來他們組建了家庭,做了爸爸,但他們的下一代因爲媽媽曾經用過劣質的衛生巾,身體受到污染,生了病怎麼辦?這樣的方式不會讓他們覺得這件事和他們沒關係,而是與他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自然能引起他們的重視,也讓他們能更坦然地去學習生理健康知識。

澎湃新聞:在未來生理衛生方面的教育會有哪些新打算?

楊飛凡:未來我打算在如何使用衛生用品上涉及更多的方面,比如如何使用胸罩,甚至關於避孕藥避孕套的知識等等。同時也會延伸到性侵、自我保護等方面,通過給他們看一些影片和新聞報道,讓他們知道哪些隱私部位不能被觸碰,什麼是性侵害,遇到性侵害事件該怎麼預防等等。

“我要幫助留守孩子學會追求幸福”

澎湃新聞:你的教育理念是怎樣的?

楊飛凡:首先我希望讓孩子明白,他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認爲是學會追求幸福。但幸福很抽象,是一個美好生活的狀態。所以我把它具體化,設計成一個課程體系,名字就叫幸福人生。我設置了七個場景,包括家庭、學校、社會、職場、自然界、網絡虛擬世界內心世界,然後根據這七個場景設計了七種課程和實踐活動,讓他們能在相應的場景中學習相應的技能。比如之前提到的生理衛生課,就在家庭場景下,屬於家庭教育的範疇。

我在課程安排主次的排序上也做了研究,製作了一個金字塔形的示意圖。金字塔最底層生命安全是最基本的,我覺得孩子首先要保證生命安全,我會教他們自然災害的防禦,人身安全的保護等等。只有生命安全保障後才能保證其他方面,比如身心的健康,情感的融洽,興趣愛好的培養等等,最後學會奉獻,達到一個幸福的狀態。

澎湃新聞:你研究出這套教育體系花了多久?

楊飛凡:我從2013年就開始研究鄉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再加上之前我在城市的幼兒園也做過相關工作,所以接觸過的孩子年齡範圍比較廣,從幼兒園到上大學都有。除了在學校給他們上課,我還會開設冬令營夏令營,開辦支教超市,帶孩子們走出大山遊學研學等等。這些活動往年有公益組織資助,但今年因爲疫情,公益組織也資金困難,所以今年我自費組織了冬令營。

澎湃新聞: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怎樣?

楊飛凡:因爲長期在一線支教沒有工資,但又需要維持生活,所以我會出去打打各種零工,銷售,保險,導遊理療師,培訓師等等我都做過。現在我做駐唱歌手,會接一些演出活動,這樣短平快,也方便支教。

澎湃新聞:你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呢?

楊飛凡:我預想在一線支教的週期是十年,現在還有兩年。兩年後一些一線的支教任務比如課程教學,舉辦活動的事情會由我的一些大學畢業的學生來做,我會給他們提建議。之後我希望能建立一個免費的支教基地,將我多年總結的支教經驗和課程融合,利用寒暑假爲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多元的教育資源,我也希望我多年的支教經驗和案例能夠給未來的支教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