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外匯市場的波動看臺灣的對策

央行的對策受到考驗,企業與銀行也要提高警覺,甚至可借力使力開發新商機。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月以來的臺北外匯市場不平靜,新臺幣大升驟貶,美元匯價單日震盪幅度放大到以角爲單位,匯率於歲末年終之際超越了利率,成爲雙率政策的新主軸。由於形成此一現象的原因並不操之在我,不僅央行的對策受到考驗,企業與銀行也要提高警覺,甚至借力使力開發新商機。

今年來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發動者均爲美國聯準會(Fed),其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決策威力甚大,事後多日公佈的會議紀錄亦具殺傷力,個別決策人士的會外發言同樣喊水會結凍。但利率水位攀升到5%附近的高位以來,殖利率與官宣利率的連動性漸呈鈍化,Fed主席鮑爾1日再次開金口,重申降息爲時過早且不排除繼續升息的說法時,股債市的反應甚至給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在此同時,包括亞洲在內的國際匯市表現卻不平靜。以11月最後一週的新臺幣爲例,即使出現重貶、美元匯價單日修正超過2角,全周升幅仍高達0.5%;日圓則是日本銀行(央行)狠話說盡後繼續下修,美元對日圓匯價一度衝破150關卡。震盪之中表現相對沉穩的亞幣當屬人民幣,整個11月間強勁回升,對美元的在離岸價位均反彈約2,000個基本點,並帶動多數的亞幣翻升走揚。

惟上述的結果,和「人民幣確定長期走升,新臺幣亦將反轉向上」的結論仍有段距離,不宜視其爲新趨勢,因爲變數仍多,且均非升值一方所能左右的變數。首先,近期以人民幣爲主的亞幣之所以升勢浩大,美元指數表現疲弱纔是主要的因素,以11月而言,該指數下修幅度超過3%並連動非美貨幣出現變化,亦即非這些亞洲貨幣神功護體,而是美元孱弱出現被動升值的效果。

其次,來自地緣政治壓力減輕的樂觀看法,亦出現了考驗。自中美元首在11月中旬舉行「習拜會」以來,整體國際大環境確有好轉跡象,以巴衝突也看到多方斡旋的努力,但冷靜觀察,距離彼此大和解仍有段長路要走,不僅中美持續出招較勁,以巴也還在打打談談,既對世界和平不宜期待過多,投資情緒也應當有所收斂。

最後,支撐人民幣強勢的核心因素,當是經濟回穩甚至轉強,大陸政府也提出振興房市、刺激消費、釋放民營企業活力等多項政策,企圖提振經濟。但如以大陸國家統計局剛發佈的11月採購經理人指數來看,49.4的數據不僅低於榮估線,還是連兩個月萎縮,對此恐不能過度的樂觀。

以近期亞幣表現多由人民幣領銜演出的情況來看,走了一波段升值行情的新臺幣,能否繼續維持強勢不無疑問,市場的風險趨避者選擇撤守,應是導致單日修正幅度高達2角的合理原因。據此觀察,我們也提出以下的建議作爲參考:

第一是央行對匯率政策的態度,要儘可能避免進場干預,放手讓匯價反映真實的市場意見。因爲目前這種「亞幣齊步走」的現象,很難逆勢而爲,「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難以採行,搞不好還會被以冠上一頂操縱匯率、干預市場的帽子,得不償失。

其次要談的是企業。臺灣的業者尤其是傳統產業或中小企業,對匯率避險的態度一向輕忽,多認爲這是政府的事,並持續主張要維持一個偏貶匯率,方便業者接單報價時更具價格競爭力。但如今的情況,央行對匯率的決定難度甚高,加上匯價已脫離動態穩定,當日升貶價位均以角計,外向型企業稍有閃失,即使訂單到手,恐怕獲利已被匯差吃幹抹盡。

經多年的發展,臺灣的銀行對於匯率工具的運用並不陌生,從近期金控公司的法說會報告來看,以SWAP爲主的操作還成爲貢獻獲利主要來源之一,企業何妨要求往來銀行提供協助,傳授其在匯率避險工具上的心法,藉以趨吉避凶。

再來看看金融機構可以扮演的角色。除上述提到協助客戶避險擴大業務範圍,建議銀行趁勢而爲,多着墨在人民幣衍生商品的開發上。舉例來說,新臺幣外匯市場有個不可碰觸的區塊,即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NDF)商品,此一限制做法是否適當爭論已久,但由結果看,確實也導致新加坡成爲新臺幣NDF交易大本營。

由於爲數龐大的大陸臺商,長年下來累積的人民幣資產,已是臺北金融市場重要的資產項目之一,這筆錢要如何以更豐富多元的金融商品,予以活絡並發展成爲新的商機,是金融機構須認真思考且不能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