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美中爭戰下 臺韓半導體產業的風險
工商社論
美國商務部於3月28日片面宣佈,將對中國太陽能設備生產商展開調查,以釐清相關中企是否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四個東南亞國家部署生產業務,藉以規避美國對中國太陽能設備廠商所課徵的懲罰性關稅。然而,商務部此項宣示,除了遭到中國官方於29日第一時間迴應,批評美方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將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造成干擾和破壞,以及提醒美方最後只會反噬自己,損害自身利益。更令人意外的是,針對美國商務部此舉,堪稱桴鼓相應的,同步也引發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SEIA)的不滿,認爲此舉恐將使從亞洲進口的太陽能零組件成本增高,進而加劇美國業者的營運壓力。
檢析SEIA之所以公然和美國商務部唱反調,自然是站在美國太陽能行業的本位立場。擔心對爲規避美國所課徵的懲罰性關稅,而自大陸遷移到東南亞生產的太陽能設備廠,如果最終仍難逃美國的關稅「法網」時,到頭來其實只會墊高美國本土太陽能產業的生產成本,反而降低了未來美國太陽能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SEIA不只表達不滿,更是大力反對商務部只是接受個別企業的請願,就貿然做出損人不利己的錯誤決策。
進一步探討美國商務部此一具爭議性的決策,除了彰顯決策的不夠周延,甚至只是偏聽偏信個別企業的陳訴,卻未曾做通盤查訪與利弊得失的周延考量。另外,更值得正視的,則是凸顯美國在長期扮演國際規範與話語主導權的慣性下,使得其國際決策陷於唯我獨尊的偏誤而不自知。尤其自川普於2017年出任總統,冒失的掀起美中貿易戰,一再啓動關稅制裁等手段,結果不只攪亂世局,美國自身也無法倖免。然而,即使拜登從2021年接下總統大位,卻還是不由自主的跟隨川普的腳步,再加上新冠疫情的攪局,益加使得美國陷入左支右絀的迴圈而無法自拔了!
沒有錯,原來在大陸的太陽能設備生產商,爲了規避美國根據「201條款」所可能祭出達250%的懲罰性關稅,轉移到境外設廠生產,其實是業者基於成本考量的應有之舉,更不必等待美國商務部展開爲期一年的調查。而這種基於成本考量的移地生產模式,對於臺灣來說,更是再熟悉不過。
上世紀九○年代,臺商因爲政府的解禁與對岸的開放,出現一股產業西移的風潮。而近年隨着大陸生產力、競爭力的提升,在大陸的臺商因而又出現「新南向」的第二波產業遷移風潮。其背後雖然沒有類似中企受到美國課徵高額關稅的驅動,但歸根究柢,還是基於生產成本以及產品國競爭力的考量,同時自然也是生產商在商言商的應有抉擇了!
拜登政府除了頑固的承襲川普時代損人不利己的貿易戰與關稅懲罰措施,以致立即引發自身相關產業協會的不滿。另外的一個案例,同樣也值得正視的,也就是根據南韓媒體引述南韓官員和產業人士的報導,揭示美國正在提議與臺灣、日本和南韓一起建立(Chip 4)聯盟,以建立半導體供應鍵,來遏制中國大陸晶片產業的成長。報導並指出,美國拜登總統其實早在去年2月,就已簽署行政命令,表示爲要強化美國的晶片製造能力,點名將跟臺灣、日本和南韓合組半導體聯盟。
檢視拜登倡議組織「Chip 4」聯盟的構想,一方面除了要強化美國本身的晶片製造能力,另外也期待產生遏制中國大陸晶片產業成長的外溢效應。而之所以點名臺、日、韓同框合組,自然是因爲要借重這三個盟友的晶片產研量能。
面對此項倡議,在臺灣迄今未見官方或業者的正式迴應,但是乍看之下,能夠得到美國老大哥的青睞與邀請,蔡總統與蘇揆一定會很開心的覺得這是「臺灣之光」。然而,相對的南韓政府和晶片業者是否同意加入「Chip 4」聯盟,則目前仍不明朗。難道南韓官方與業者如此的不識擡舉?根據南韓媒體的分析,其中的癥結在於南韓的晶片業者在中國大陸設有關鍵生產設施,而且大陸也正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因而推測南韓政府目前可能傾向於不照單全收美國的「Chip 4」聯盟內容。
分析當前在全球晶片產研量能位居前二的韓、臺之反應,南韓擔心一旦加入聯盟可能就要丟掉大陸市場。而在臺灣,蔡政府自然巴不得抓住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但是以臺積電爲首的臺灣半導體產業如果被迫選邊靠,那還真是印證陷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困境,而成爲美中角逐較勁的工具甚至是犧牲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