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美、臺金融業獲利暴增的潛在風險

工商社論》

美國華爾街三家龍頭銀行在上週五(10月13日)率先發布今年第三季的財務報表,獲利績效極爲驚人,規模最大的摩根大通(JP Morgan)單季獲利131.5億美元,年增率高達35%,富國銀行(Wells Fargo)獲利57.7億美元,年增率更高達61%,正在進行全球業務重整的花旗(Citigroup)在扣除龐大的重整費用後沒有衰退,仍然繳出35.5億美元的獲利,按年增長2%。

早於摩根大通等銀行,臺灣14家金控公司在10月12日全數公告9月獲利,稅後純益加總爲新臺幣279.93億元,與去年9月相較,年增率接近100%,累計前九個月的稅後純益達到3,394億元,年增率也有5.3%。富邦、中信、兆豐等幾家金控前三季的累計盈餘已經超越去年全年,如果第四季沒有意外的風險,全體金控全年獲利有機會挑戰4,000億元,再創歷史次高、甚至新高紀錄。

但是,14家金控公司的股價並沒有反映「獲利倍增」的利多,也沒有展現全年獲利將要突破4,000億元的氣勢,金融股指數距離7月的高點還差5.1%,距離去年4月的高點還少15.5%。美國的金融股也有類似現象,經營績效最佳的摩根大通股價相對強勁,但是距離7月的高點還少7.5%,而花旗集團與富國銀行的股價距離去年高點更跌超過20%,富國從4月的低檔回升約1成,算是在半山腰上,花旗集團的股價則在全年的低檔徘徊。

金融機構的財務報表因爲具有長短期收益與風險的差異,會計準則原本比製造業或零售業等更爲複雜,理論上在利率上升的週期,金融業獲利上升的趨勢值得期待,但是隨着每次利率循環週期特殊的背景因素,難以具體掌控的風險也隨之上揚,而此次因爲美元利率急升伴隨着全球地緣政治極端風險,更給金融業的穩健經營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

特別讓衆人坐立難安的風險警示訊號來自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他在發佈年增35%獲利的當天不只沒有開香檳慶祝,反而再次發出令人錯愕的警訊聲稱「現在可能是全球幾十年來最危險的時刻」,華爾街的銀行站在全球金融市場最高的山巔,對美國經濟前景與全球風險看得一清二楚,戴蒙擔任摩根大通執行長已近20年,是經歷多次重大循環的老先覺,他的警訊不會是誤判,不會是危言聳聽,風險承受度較低的小型經濟體如臺灣,絕對不可輕忽。

戴蒙多次提及美國聯準會(Fed)的指標利率聯邦資金利率,有可能從目前的水準再拉高至7%,而這是「沒人做好準備」的重大風險,他在多個公開場合持續示警,而可能觸發利率繼續上揚的事件,除了烏克蘭戰爭引起的糧食供應危機、石油價格持續上揚、美國聯邦政府預算赤字將持續多年上升到GDP的5%以上、最近又多了中東加薩走廊的戰爭。

這都是已擺在檯面,是各國政治領袖難以忽視的全球性災難,戴蒙沒有提及的是,金融機構固然因利率上揚而繳出耀眼的獲利,資產負債表另一面的潛藏風險卻也同步暴增。上週五摩根大通的財報附註欄內有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放在「持有到期」項下的債券部位,因爲利率急升而出現巨大的未實現損失,這個數字在6月底是340億美元,到了9月底已經擴大到將近400億美元,單季增加17.6%。

關於龐大債券部位的未實現損失,臺灣的壽險公司去年經歷過一次生死考驗,仰賴金管會等主管機關同意壽險公司改變會計準則而勉強過關,如今美元利率再次挑戰高點,已經改變會計準則的金控公司相應部位當然不會影響獲利或是淨值,但是被隱藏起來的衝擊卻同樣巨大。

摩根大通的季報相對透明,同日公佈的花旗與富國銀行要等到稍晚纔會向美國證監會申報10-Q報表時才揭露持有到期債券部位的未實現損失,但兩家銀行的數字都很可觀,富國銀行在6月底是380億美元、而花旗集團則有240億美元,本週將要公佈財報的美國銀行的債券部位則遠比摩根要高,美國銀行在6月底的持有到期債券未實現損失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

Fed如今已經走到升息的紅線,一邊是仍然面臨失控危機的通貨膨脹,另一邊是所有金融機構與企業面臨高息的資產負債表風險,這的確是數十年來未見的風險,更是金融業繳出亮眼獲利成績卻不敢慶祝的難言之隱,我們相信戴蒙的警示已經響亮到拜登、習近平等全球領袖都必須正視的最高分貝,至於如何緩和地緣政治的風險,端賴他們展現政治智慧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