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金融業正迎向氣候變遷風險管理的新時代!
比特幣魅力無法擋!儘管歐洲央行(ECB)總裁拉加德示警要列入投機資產監管,英國金融行爲監管局(FCA)也提醒加密貨幣投資人可能會賠掉所有的錢,但顯然無法澆熄比特幣多頭氣焰,14日又重返4萬美元大關。
投資人當然樂不可支,只是,在歡愉的背後,又有多少人知道,各地比特幣挖礦所耗費掉的電力,早已超過太陽能板所產生的電力。我們真的很難想像,挖礦帶來的碳足跡,竟然多到都不知如何計算了。
近幾年地球暖化效應加劇,不僅使全球各地氣候異常、天災頻傳,更讓多個國際組織開始採取行動,設法改善地球暖化效應以及氣候變遷惡化的速度。由於和氣候變遷相關的風險控管已蔚爲國際風潮,那麼,與產業金流息息相關的金融業,勢需雙管齊下,從授信、投資面儘早重新佈局,否則未來經營風險恐難預測。
當前各界最重視的ESG議題裡,是由環境永續、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三個部份組成,其中環境永續裡最核心的議題,就是對氣候變遷風險的因應及管理,而關注ESG議題的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早就已經注意到這股勢不可擋的國際趨勢,甚且他先前在多場座談會上,就已公開提點金融業者,務必及早進行氣候變遷相關風險控管。
其中,黃天牧還提及到相應而來的「資產價值轉變」。他表示,當今碳排放量問題已愈來愈受國際矚目,高碳排放的產業,未來在環保法規所受到的限制將日益增多,甚至會影響它的營運及獲利;做爲授信端的銀行業,對於這類公司必須多加關注,畢竟,它未來的資產價值恐怕和過去大相逕庭,銀行業必須隨時檢視授信品質、掌握其資產價值的最新變化,並預先管理。
其實,國內金融業已漸漸注意到這一股正在轉變的氛圍,包括國泰世華、中信、玉山、北富銀、臺新、永豐、元大、一銀等銀行,都已完成授信案的「赤道原則」簽署,成爲全球赤道原則協會的會員銀行。對於簽署赤道原則的銀行來說,一則宣示把環境永續的精神落實在授信政策中,二則,也可加速與重視環境永續的國際金融市場,完成「無縫接軌」。
國銀除了簽署赤道原則外,海外分行最多的兆豐銀,也已啓動海外分行對於授信案的氣候變遷風險評估,並由倫敦分行打頭陣。從兆豐銀倫敦分行開始採用新的氣候變遷風險管理來評估授信案的例子,就可以想見英國、歐洲的監理機關對該議題重視的程度;例如英國央行早在2019年4月就公開發布監理聲明,要求英國的保險機構及銀行,應該強化管理氣候變遷帶來金融風險,並擬定戰略性策略。
此外,如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2016年「巴黎協定」生效,這是會員國共同通過的氣候協議,要共同合作來遏阻全球暖化趨勢;接着在2019年9月,聯合國更進一步的要求會員國,應改革國際貿易和貨幣體系的規則,協助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來進行必要的大規模投資,使其經濟能「脫碳」。
在這些新的國際社會準則出爐之後,身負企業金流重責的金融業者,未來無論是授信或是投資方向,一定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歐洲央行即在2020年的9月25日,就在其發佈的「氣候及環境風險指南」,明確提示該指南將爲歐洲央行對歐洲金融業在氣候變遷風險因應的監理期待,更清楚看見國際監理機關已經明示,金融業者不僅不能自外於這個行列,反而應更積極扮演導正企業經營策略往環境永續方向調整的角色。
「氣候正義」不能只是口號而已。多年來,全球化石燃料產業(石油、煤、天然氣等)靠着每年龐大的鉅額補助,造就了工業化國家的富裕生活,但碳排放急劇增加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卻讓地球生態付出慘痛的付價。難道,我們還要繼續漠視這種不公平的事情存在嗎?
站在時代的巨輪上,我們看到的是,投資或授信給關心氣候變遷的企業已是國際金融業的趨勢,國內金融業也面臨一個爲授信資產重新佈局的轉折點,誰能夠與時俱進、爲未來的資產品質加分,就能在趨勢的浪頭中,持續乘風破浪、再創巔峰。期盼國內聚集最多金融菁英的銀行體系,能夠及時起而行,迎向氣候變遷風險管理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