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氣候變遷挑戰 建構永續綠色金融

出席貴賓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左起)、元大金控總經理翁健、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教授黃啓瑞及臺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王嘉緯共同進行研討。圖/顏謙隆

全球各地氣候異常、天災水患不斷,已經凸顯氣候變遷已經是未來勢必要面對的難題,金融業爲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資金的力量將對其他產業具有引導作用,「2023 ESG高峰論壇-迎向氣候變遷挑戰 建構永續綠色金融」由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主持,邀集長期重視永續金融的元大金控與產學界的專家一起對永續金融及氣候變遷的政策趨勢提出見解。

陳國瑋指出,金融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在氣候風險方面,扮演協助其他產業的重要角色,金融業在氣候風險管理或是永續金融推動方面,到底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或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纔是正確的方向,這不只是金融業關切的議題,也攸關國內所有產業邁向永續的進程快慢。

元大金控總經理翁健指出,國內外的政策及趨勢皆指引金融業應積極的面對氣候風險挑戰,以及運用自身力量來影響投融資對象邁向低碳,去年金管會也邀請了元大金及其他4家金控成立「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希望金融業拋磚引玉發揮影響力,帶動更多企業一起朝永續轉型。翁健表示,元大面對各種永續議題,皆是從制度到實務逐步推動,例如因應氣候風險議題,積極接軌國際框架及方法學,例如導入TCFD框架、設定SBT科學化減碳目標、簽署PCAF倡議等,並且與內部設立工作小組與訂定製度辦法來將氣候風險概念融入營運策略中。

翁健表示,元大屬於綜合型金融業,子公司業種多元,因此關注各業態的永續發展,並建立金控層級的原則性準則尤其重要,元大透過建立金控層級政策作爲集團永續投融資的依據,將永續風險納入交易決策考量,而在這幾年的推動下,也特別有感於「金融業有跟客戶共同邁向永續的責任」因此積極透過商品及議合的力量來引導客戶實踐永續,例如推出國內首檔臺股ESG ETF 00850,並且與成分股公司進行議合,落實永續指數追蹤管理,期望透過永續金融影響力來帶動客戶對淨零碳排投入更多資源,創造永續金融正循環。

臺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王嘉緯表示,金融業關鍵角色在於發揮影響力。首先金融業應重視將氣候風險導入到內控制度中,從公司內部的業務、風控、稽覈等三道防線做起,例如訓練業務人員辨識客戶的能力、法遵部門掌握法規變動的即時動態等。

王嘉緯強調,環境議題應以氣候風險管理、淨零轉型支援爲重,特別是如何影響客戶具體減碳,來有效帶動產業轉型;他認爲,金融業減碳,並不是自身購買越多綠電就好,應該要了解客戶現狀、鼓勵客戶設計永續商品,如提供淨零轉型相關的金融商品或服務,並且將客戶轉型風險納入評估及管理決策。建議金融機構可以從管理策略擬定、具體行動計劃執行、納入治理結構、商品服務創新、資訊透明揭露、專業人才訓練等六大面向,具體實踐永續金融理念。

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則指出,金融業應以「成功不必在我」的「賦能者」角色來參與這場綠色產業的革命。蒲樹盛再次強調,所謂永續是指能滿足當代需求,但不影響未來世代需求爲前提的全球狀態,包含了ESG的三大面向;而金融永續則是指達到永續目標的金融服務,從國際和國內政策的角色來看,就是提供永續金融賦能解決方案。

蒲樹盛表示,金融賦能解決方案將帶動臺灣產業和供應鏈的發展,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邁向永續的過程中,各產業都面臨轉型的迫切性,都需要靠金融業賦能解決方案的協助。另外,他也強調,正確的永續金融投融資,也應該要追求責任投資獲利,才能真正發揮永續投資影響力與貢獻,形成永續循環。

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教授黃啓瑞指出,今年初世界經濟論壇(WEF)發佈「全球風險報告」調查指出,未來二年的風險中,就包括極端氣候及延緩氣候變遷失敗。他認爲,金融業不能獨善其身,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和企業共舞。

黃啓瑞表示,國際規範不斷演化是必然的,雖然距離永續終點還很長,但「不努力就一定會完蛋」,也能看出各國努力的軌跡。例如金融業投資與融資部分,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SIA)調查,美國、歐盟、日本、澳洲、加拿大永續投資佔受管理的資產比重在十年前約爲1成,2020年就進步到36%,在日本最新的報告中,日本又從2020年的26%,進步到目前的62%,在量方面有驚人的提升;根據臺北大學的研究,臺灣永續投資佔比約爲39.6%,量的方面緊跟上世界腳步,質的部分則還可以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