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歐洲罷工成新常態 政經風暴山雨欲來
工商社論》
2023年,「罷工」似乎將成爲歐洲民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月迄今,歐洲多國人民苦於去年下半年的能源通膨,街頭抗爭活動一波波;法國勞工在近日發動第二波反年金改革大罷工,殃及供電與大衆運輸;英國各地教師與火車司機爲了爭取加薪,也發起新的罷工行動,規模創2011年來之最。罷工導致政經風暴山雨欲來,變成各國領導人的政治難題。
究其原因,除了因爲去年俄烏戰爭和美國聯準會大幅升息,所造成的能源通膨以外,還可就國家領導人政治能量的高低、意識型態和政治氛圍的好壞,進一步探討如下。
去年下半年,歐洲各國的電費飆漲,民生物價居高不下,加薪更推高了生產成本,使得百工百業無以爲繼,進而導致街頭抗議不斷,勞資關係惡化,政府坐困愁城。「加薪紓困,以抗通膨;補貼電費,渡過寒冬」,社會主義國家受害於國際政經不利情勢,「要福利,要加稅」的意識型態,在疫後振興經濟、又適逢俄烏戰爭引發能源通膨的關鍵時刻,頗有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感嘆。
首先,對於今年可能無解的經濟問題,不同國家提出的因應措施,受制於政府體制者少,國家元首本身政治能量的高低,纔是關鍵。以美國爲例,聯準會去年調升利率七次共17碼,促使通膨率從最高超過9%,降到去年12月的6.5%,成效差強人意。雖然幾次重大的工會罷工,都因爲總統拜登和衆議院的積極介入,而沒有成爲真實世界的夢魘。不過,最近兩個月,拜登因自家被發現副總統任內的機密文件,在衆議院1月20日開議後,成爲掌握過半席次、共和黨議員的衆矢之的。如果再加上衆議院擁有「撥款-增刪」聯邦預算的權力,以及聯準會獨立的決策機制使然,受到國會掣肘的拜登面對揮之不去的「停滯性通膨」威脅,恐怕無心、也無力解決民衆和勞工關心的民生問題。
其次,受制於意識型態和政治氛圍,大刀闊斧的政策配套措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嘗試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可能製造出更大的政治危機。短命的英國特拉斯內閣就是發人深省、值得警惕的例子。特拉斯去年9月上任之初,頗具雄心壯志地推出「減稅-補貼-借貸」的政策方案,沒想到出師不利,導致英鎊大跌,以致她只擔任六週首相就被迫下臺,改由強生首相任內的財政大臣蘇納克接任。而保守黨的蘇納克上臺後重視外交政策,面對40年一見的通膨,恪遵「不加薪,不補貼,不舉債」的意識型態,無力改變現狀,其結果就是罷工烽火遍地,工黨虎視眈眈,普羅大衆只能自力救濟。
最後,規模最龐大、最持久、最激烈、最多年長者走上街頭抗議的罷工是在法國,退休金制度的改革,伴隨着能源通膨和生活困境,成爲政治上的死結。一方面,總統馬克宏去年5月連任後,已將62歲延後到65歲退休的政策主張,讓步到64歲;另一方面,爲了爭取右派共和黨的支持,他也提出每月退休金給付不低於1,200歐元的訴求。但即便如此,輿論還是強烈反彈,進而引發新的罷工潮。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左派的分裂,也見諸1月中旬分開舉行罷工的「黃背心運動」,以及法國八大工會的全國聯合罷工。12年前,八大工會的全國罷工,是爲了退休年齡從60歲延後到62歲,12年後,再次爲退休年齡延後兩年,而一起走上全國抗爭之路。不同的是,2018年11月迄今的「黃背心運動」,已經能夠和全國性的八大工會平起平坐,甚至侵蝕傳統強悍工會的基石。「黃背心運動」源於住在大都會城市郊區的基層民衆,因不滿政府爲了減排而開徵燃油稅,導致交通費用佔總所得比例形同被墊高一個檔次,因而羣聚在街頭進行激烈抗爭,當時就有能力在全法各大城市同時發動示威,如今透過社羣媒體,號召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惟就長期發展來說,缺乏的還是在國會的代言人,以取得話語權。
「生而爲了反抗」(born to revolt),不是工會或社會運動者的天命。激烈的暴力抗爭,甚至是在街頭主動攻擊警察,即使是爲了表達罷工的訴求,不但跨越法律的界線,更不會得到社會大衆、以及政策利害關係的當事人支持。然而,歷經三年疫情和一年通膨之後,人民希望安居樂業而不可得,驅動罷工羣衆在寒冬時節走上街頭,示威抗議,如何讓人民有「免於匱乏的自由」,這纔是高坐廟堂之上的「父母官」必須反求諸己,看待罷工運動的態度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