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RCEP明年生效 對南向國家要有三大準備
工商社論
盤點2016年迄今的新南向政策,新南向國家已經擴及東協十國與澳洲、紐西蘭,還有南亞六國,合計18個國家。歷年除了10月舉辦新南向的「玉山論壇」,今年5月,還有美國在臺協會和外貿協會共同出版《供應鏈重組的領航地圖》,指引出「新的方向,新的契機」。然而,後續的效應如何,並不是操之在我,而必須要看由中國大陸主導RCEP的發展形勢。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10日在廣西南寧開幕,第18屆「東盟博覽會」的簽約投資金額,超過3000億人民幣,是史上新高,這當是明年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上路前的起身砲。
回顧新南向政策,一直都是政府因應兩岸情勢的重大對策,四個轉折點則是:1997年香港迴歸、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組織、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及2022年的RCEP。
南向政策起源於經濟部在1993年提出的「南向投資政策說帖」,之後到了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大陸,爲了促進國內的產業轉型與升級,並因應廠商前往大陸投資設廠的風潮,分散投資風險的重大具體作爲,當屬協助勞力密集廠商轉移到東南亞國家,1994年的「經貿工作綱領」,其實羅列出來的是七個國家: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以及汶萊。至1997年則推及東協十國和澳洲與紐西蘭,再於2002年透過當時甫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協助臺商尋求南向商機。而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火延燒,臺商迴流或轉進東南亞,新南向政策再推進到美國在臺協會和外貿協會,今年5月所提出《供應鏈重組的領航地圖》。
然而面對RCEP明年(2022年)的正式上路,政府提出的因應對策,不應該忽視的事實是:2020年出口市場的構成比例,高達43.9%(2019年是40.1%)的大陸市場,新南向18國的佔比是17.7%(2019年是19.2%),而美國市場的佔比,則是14.6%(2019年是14.1%)。對大陸市場超過四成「回不去了」,大陸+新南向18國的區域性市場,佔比超過六成,如果這是一個穩定的走向,則政府勢必要重新檢討,後疫情時代「經貿合作」層面的新南向政策。
後疫情時代的新南向政策,必須體認兩點:第一,大陸市場的無可替代,而東協國家的市場,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第二,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之間,並沒有「民主價值」的共同語言;換言之,東協十國,並沒有歐美國家認肯的民主國家。
1994年「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所提出的七個重點國家,如今看來相當有遠見。因爲今日臺灣,除了新加坡和汶萊,其他五國來臺的移工和學生,都已經成爲產業移工和境外學生的重要母國。但是,紛擾的政治形勢,使得各國政策都有能否延續的問題。
現任的印尼總統佐克威,雖然在2019年連任(一任五年)成功,但是,目前印尼國內的精英階層,正在推動修憲,希望將2004年開始的全民直選總統,改回到原來由最高立法機構所有議員間接選出的制度。如果再加上種族宗教、特別是華人與基督教徒進軍政壇,引發的種種衝突,都是不定時的政治炸彈。
再者,越南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現在則是美國和中國大陸,都希望加強雙邊關係的國家。而泰國在過去十多年,由於顏色革命的關係,政變頻仍,兩位兄妹檔的前總理流亡海外;現任的泰國總理,自己則是高階將領發動政變,取得執政的地位。至於馬來西亞建國以來,兩位前總理執政超過五十年,但是過去兩三年來,國內的政爭激烈。而菲律賓的總統只能當一任六年(終生不得再參選總統),而且和副總統是分開競選,民衆一票選總統,一票選副總統。現任的杜特蒂總統已經獲得執政黨的正式提名,出馬競選明年(2022年)大選的副總統。
2016年啓動的新南向政策,看到2009年到2015年發展成形「東南亞經濟共同體」的商機,寄望「經貿合作」以外,更全方位的人才與青年領袖交流、資源與科技共享、建立區域化的產業鏈結、乃至於衛生醫療服務的拓展。
然而,面對去年議定簽約、明年正式上路的RCEP,所帶來更強烈的政經衝擊,政府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準備。其一,正視、並尊重東南亞國家的政府體制。政府應該密切觀察的是,選舉帶來的政黨輪替和既定政策的延續性;並就不同的政治情勢發展,就個別國家,研擬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策略組合。其二,在區域經貿發展的版圖上,政府應該另闢蹊徑,就現有移工和境外學生前述國家的基礎,強化「經貿合作」以外的多元交流。其三,前述國家除了泰國是佛教國家,而共產主義國家算是無神論者;一般認爲是天主教國家的菲律賓,南方的民答那峨諸島人民,其實信奉的是伊斯蘭教。如果加上馬來西亞除了華人,也是穆斯林的社會,而印尼更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因此加強國人對於伊斯蘭教義的認識與理解,賡續爭取「穆斯林商機」,應是南向政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