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善用臺美倡議平臺 協助臺灣升級轉型

以臺灣半導體實力、AI供應鏈完整性、對美國的友好程度,臺美貿易倡議應力求對等談判。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以下簡稱臺美貿易倡議)已進入第二階段談判,第二次實體會議於5月初舉行,賴政府520上臺後,雙方則迄未安排第三次實體協商。第二階段談判涉及開不開放農產品,目前倡議要求我國國產農產品進出口採用國際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簡易標準(SPS)的國際標準,但因關稅調降未納入農業貿易談判,此倡議看來是比較基於美國利益優先的談判。

整體而言,以SPS爲談判基礎,不涉及更大架構,和當初政府官員信誓旦旦宣稱臺美貿易倡議,是中美經貿關係一大突破,甚至可以催生臺美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大格局,似乎令人頗感「雷聲大雨點小」。

我們認爲,就臺灣半導體業的實力、人工智慧(AI)產業鏈的完整性,以及執政黨親美的程度,臺美貿易倡議的原則應該更對等,例如:爭取設定議題、爭取民衆有感的措施(如農產品進入美國的市場)、有整體談判的路徑圖、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相牴觸,並做爲未來臺灣經濟新定位爭取談判籌碼。

針對上述原則,我們認爲未來應有的作法包括:

第一,對等、爭取設定議題:除了美方設定的議題之外,臺灣應該也有機會設定議題的發展,例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頻頻指責臺灣搶了美國半導體的工作機會,臺灣該如何與美國政界、學界、媒體溝通,以降低美國民間的負面情緒。其次,目前晶片四國結盟(Chip 4)的發展上,雖然表面上是臺美日韓的協定,但基本上是美國和韓國策略聯盟,美國和日本策略聯盟,但臺灣似乎慢慢被邊緣化,如何將臺灣拉回策略聯盟的主軸相當關鍵。

第二,爭取民衆有感的措施:包括臺灣農產品的進入美國市場及綠色通道,美國承諾協助解決臺灣半導體業在美國設廠所面臨的難題等。

第三,臺美貿易協議談判路徑圖的規劃:既然推動臺美貿易倡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爲了推動臺美FTA,那麼,相關的談判議題就應該以堆積木的方式來架構、設定,若是FTA不容易達成,有何替代方案、何種路徑可以達到目標,或針對不同情境的對策,都應該預先清楚規劃。

第四,和ECFA的延續互不牴觸:由於兩岸關係惡化,因此有人主張可利用臺美貿易倡議做爲取代ECFA的選項,我們期期以爲不可。ECFA是兩岸溝通一個重要平臺,也是兩岸和平架構的一個象徵,隨意取消將影響臺灣安全及增添兩岸的緊張氣氛。同時,臺灣的農產品及傳統產業不少以中國大陸爲主要市場,在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通過後,臺灣的傳統產業農產品和東南亞國家競爭上已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ECFA再取消,將更陷臺灣產業於困境。再者,國外喊出臺灣加1(Taiwan+1),不少國內傳統產業也面臨對外投資的壓力,因此,兩者必須並行不悖,纔是對臺灣經濟最有利的做法。

第五,作爲臺灣未來規劃經濟新定位的談判籌碼:美國去中化的長線策略夥伴絕對不會是東協國家,因爲東協國家都是中國大陸第一大或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中國的後花園,所以美國去中化的長線策略夥伴應該是印度和墨西哥。而在美中貿易戰迫使供應鏈自中國外移(即China+1)已是共識,臺灣廠商亟待尋找另一個分散代工的基地、分散出口的市場,印度、墨西哥就是重要選項。如此觀之,如果在臺美貿易倡議的架構下,臺美可以籌設共同基金,由臺灣負責9成的基金,美國負責1成;美國政府幫助臺灣談判,在印度、墨西哥掃除政治、法規的障礙,爭取經濟特區、法規的保障,而臺灣則負責執行。由大廠帶動供應鏈中小企業廠商,將臺灣在中國大陸經濟早期的發展模式,複製於印度、墨西哥,將大大開拓臺灣經濟的另一波成長契機。同時,也可以縮短印度、墨西哥的學習曲線,使它們追上先進國家。

綜上所述,臺美貿易倡議應該是臺灣和美國經貿的談判平臺,甚至透過美國的力量,協助臺灣摒除可能的政治侷限、法規制約。因此,憑藉臺灣半導體的實力、AI供應鏈的完整性、對美國的友好程度,臺美貿易倡議的原則應該是:力求對等談判、議題的主動設定、談判路徑的規劃,和ECFA延續互不牴觸、並作爲臺灣未來規劃經濟新定位的談判籌碼,如此才能使民衆有感,並大力支持臺美貿易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