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增電減排,新總統補破網刻不容緩

全臺去年用電量創下歷史第三高,但多方預期的缺電並未發生,這是因爲經濟狀況不佳,用電量出現負成長。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大選結果底定,準總統賴清德在520上任前的數個月內,必須亟思未來四年如何排除現存的各方障礙,帶領國家走上安全富足的道路。眼前的挑戰甚多,除了積極化解攸關國家安全的兩岸問題,加速促進國內經濟成長並確保電力穩定供給也是要務。

來自經濟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我國去年遭逢地緣政治衝突與全球性通膨影響,全年經濟成長率粗估僅1.42%,創14年最低增幅。不過,2024年的成長率估計將回升至3.35%,經濟狀況若確定回溫,那麼賴清德就任後的首要工作,將會是確保今夏的供電穩定。

全臺去年用電量創下歷史第三高,但多方預期的缺電並未發生,主因既不是供電非常充裕,也不是臺電優化電力調度與機組歲修機制,而是去年經濟狀況不佳,用電量出現負成長。經濟部能源署資料顯示,去年前11個月全臺發電量2,584億度,比前年同期減少73億度。

回溯近年資料可以發現,發電量從2019年的2,742億度,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2,800億度及2021年的2,910億度,創下歷史新高。2022年受到全球景氣趨緩的影響,發電量開始反轉下滑,略減28億度成爲2,882億度,但仍是史上第二高;去年景氣持續不振,產業爲調整庫存而降低開工率,因而出現發電量下降幅度擴大的情形。

去年3月14日,裝置容量達100萬瓩的核二2號機因運轉執照到期而停止運轉,爲迴應外界的缺電疑慮,經濟部特別於前一日召開記者會,強調已有確保供電穩定的規畫。當時說法是通霄電廠小電力(18萬瓩容量)及大潭電廠8號機(112.4萬瓩容量),均可於夏天以前上線商轉。結果去年僅通霄新機組商轉;大潭8號機始終未商轉,開年迄今甚至仍處於新機組試俥的狀態。經濟部針對機組商轉的保證跳票,卻能從缺電陰霾中全身而退,值得慶幸。只不過,經濟欠佳導致整體用電需求下降,竟成爲臺電躲過供電不足的「助力」,也算一大諷刺了。

賴清德520就任後,7月馬上面臨核三1號機除役,6月及9月另有民營麥寮電廠1號機與2號機除役,年底預計還有協和電廠3、4號機及通霄電廠4、5號機除役,全年除役容量達392.2萬瓩。今年新增機組預計四部,分別是6月上線的興達電廠新1號機、大潭電廠9號機與民營森霸電廠3號機,以及8月上線的大潭7號機,新增容量計443.7萬瓩。乍看之下,新增比除役多出51.4萬瓩的裝置容量,今夏供電應無問題。不過,由於新增機組全數爲燃氣機組,在桃園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未啓用前,並無足夠天然氣可供所有新機組發電。

若欲延續蔡英文「增氣、減煤、非核、展綠」的能源轉型規畫,賴須將2025年的燃氣發電佔比提升至50%,以目前各式能源的供電佔比及開發現況來看,能否達標並不難預測。最新資料顯示,去年1至11月期間,氣電佔比達39.4%,考量前述「空有機組、無氣可用」的窘境,想要在兩年不到的時間新增10.6%氣電,已成不可能的任務。

更糟的是,如果賴執意延續非核家園政策,爲滿足未來的用電需求,燃煤發電佔比不僅無法順利調降至原先規畫的30%,反而還須逆向提高。這現象其實已在去年發生,去年前11個月煤電佔比達43.0%,較前年同期增加0.7個百分點,原因正是核二2號機於去年3月除役,氣電又不及填補缺口,最終只能得提高煤電佔比。然而此舉不僅與全球減碳趨勢背道而馳,更辜負民衆對於降減少空污的期待。

除了氣電新增受阻,再生能源發展一樣不順利,尤其是光電與風電兩大主力。去年光、風兩電的裝置容量目標值分別是是1,400萬瓩與414萬瓩,但11月底的實績值分別爲1,201萬瓩與267萬瓩,開發進度明顯落後。就算今明兩年努力趕業績,光、風電裝置容量都無法在2025年分別達到2,000萬瓩與694萬瓩的預定目標。

若從再生能源整體發電量來看,情況其實更令人憂心。去年前11個月再生能源發電230億度,較前一年同期增加14億度,但明顯不足以彌補核二2號機除役後少發的65億度。此外,再生能源去年發電量佔總發電量8.9%,距離經濟部規畫2025年達15.2%的最新目標值,尚有一大段差距。

至此,賴清德必須認清一件殘酷事實,非核政策若不及時調整,核三1號機在今年7月除役後,全臺供電將因燃氣電力與再生能源開發盡皆落後,而遭受嚴重衝擊;特別是伴隨經濟復甦而來的用電成長一旦在今年出現,缺電幾已無可避免。

請問新總統,您能承擔就職一年內,就遭遇大停電的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