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府保證不缺電 人民卻不敢相信
工商社論》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11月30日出席三三會例會時,公開呼籲政府必須關心五年後電夠不夠用;12月1日經濟部長王美花就此事接受立委質詢時,逕自解讀劉的發言是提醒政府未來五年用電,現在就要準備好。王美花接着重申臺灣不缺電,並強調臺電目前有很多電力設施正在興建,就是爲了用電提早做準備,未來五年電都夠用。
過去幾年,部長說了不止一次的「保證不缺電」,但是否經得起用電持續成長的嚴酷考驗,又或者新建電力設施能否如期完工發電,恐怕纔是消弭疑慮的關鍵。特別是從去年5月至今年3月,一年不到就已發生四次小則數十萬戶、大則數百萬戶的大規模停電,更不提近年不勝枚舉的小區域無預警跳電,已讓國人對於政府的保證信心盡失。
經濟部今年7月公佈《110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後,本報即爲文評析,並提出「不論是未來的用電需求,或是電源開發都過於樂觀,必須重新檢視」的建議。然而,蔡政府迄今完全沒有調整現行能源政策的意願,從經濟部能源局12月17日於「2050淨零關鍵戰略『風/光、前瞻能源』社會溝通會議」的簡報內容即可看出端倪。
今年3月底,國發會公佈了《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總說明》後,隨即遭質疑說明中看不到具體可行做法,也未訂出階段性目標。能源局在社會溝通會議的簡報內容,以國發會的總說明爲基礎,揭露了2030年隸屬再生能源的光、風兩電與前瞻能源(地熱、生質、海洋)發展的中期目標值。可惜的是,各項數據「華麗」如前,具體作法仍付之闕如,而檢視再生能源中期規畫的重要性,在於未來供電是否穩定與其息息相關。
爲了同時遂行「非核家園」與「2050淨零排放」,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幾乎全面重壓於再生能源。既有規畫中,2025年的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必須達到20%,惟經濟部後來以分母(全國總用電量)變大爲由,將其下修爲15.2%,並強調2026年10月將可順利達成原訂的20%目標。
我國再生能源發展的兩大主力分別爲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而截至今年10月的最新資料顯示,光電裝置容量達成率爲81%,風電裝置容量(含離岸與陸域)的達成率僅39%,兩項能源欲於今年順利達標已明顯不可能。連帶受到開發進度遲延影響的,當然就是光、風兩電在2025與2030年的發電量。
依照蔡政府規畫,在不考慮間歇式與基載電力存在明顯差異的前提下,兩項能源原本應於2025年達到2,680萬瓩的裝置容量併發出440億度電,以取代核電六部機組年發的420億度電;也應於2030年達到4,410萬瓩的裝置容量併發出750億度電,以因應大投資案與部門電氣化的用電量成長。不過,歷經先前的大幅開發後,光電所需土地與屋頂面積的釋出速度有限;風電則始終存在一難解問題,即開發商與政府間對於關鍵技術移轉與本土化程度的歧見。目前看來,2025與2030兩個時間點均不可能實現規畫的發電量。
另一方面,核電與煤電機組將於七年內陸續除役,經濟部於是規畫自2022至2028年新增15部燃氣機組,除可填補除役機組造成的電力缺口,更可因應新增的電力需求。然而,這些新機組運轉所需的天然氣,必須由興建中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環評中的四接與五接,以及規畫中的六接與七接供應。
令人憂心的是,由於三接工程預計2025年方能完工,無氣可供的情況下,導致今年與未來兩年的七部新增機組無一可發電。此外,四接與五接未完工前,北部協和新燃氣機組與中部臺中新燃氣機組從2025年開始,便會重蹈無氣可用因而無電可發的覆轍。
官方今年接連公佈的三份能源相關文件,本爲宣示政府在天然資源匱乏的條件下,仍能堅守既非核又淨零的完美能源政策,但文件中出現太多失真且悖離現實的數據,反而凸顯現行能源政策的漏洞百出、未來規畫的華而不實。
蔡政府必須勇於面對缺電已是現在進行式的困境,不能留給下一任政府解決。困境的解方其實不難,停轉與現役核電機組若能延役,缺電問題便能立即緩解,這也正是非核意志同樣堅定的德國,解決境內今冬缺電的務實作法。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擔心五年後電不夠用,其來有自,而關注此議題的,除了衆多企業領袖,更有一般社會大衆。蔡總統任期雖然剩下兩年不到,但真願意傾聽民意,並及時檢討政策,永遠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