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不公 還有存在價值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
文化部原本每年補助公視9億元,今年卻突然增加至23億元,但始終無法提供一個正當且令人信服的理由。國民黨立委雖然提出刪減,但最終只刪了2300萬,相當於僅刪除1%,保留了99%的補助額度。此外,雖然國民黨立委主張凍結25%的補助預算,但這真的算是有效的監督或削減嗎?按照這種思維,公視實際上已經拿到了原本期待的75%補助款,相較去年翻了1倍,算是大勝了。更何況,經過幾個回合的討論後,公視極有可能最終仍能獲得接近23億元的預算。
近年來,公視的政治立場早已顯而易見,它已不再是那個「以人民公共利益爲依歸、不分黨派色彩」的電視臺。從領導階層到節目內容的偏頗,甚至爲政治目的,利用電視劇來篡改歷史。公視早已成爲綠色的電視臺,滿是特定政黨的思維與利益。
應該到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以下提出兩點建議:
一、全數刪除補助,讓「公視」消失。這樣一個「不公只私」的電視臺,若已無法迴歸初衷,乾脆不要也罷。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公視的存在價值與意義。這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抱持着天真的想法,認爲政府可以成立一個公正、公開、客觀、開放,屬於全體公衆的媒體。但現實卻證明這只是一個「夢想」。
如今,世界上幾乎已不存在完全中立的公共媒體。從疫情、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到美國選舉等大事件中,我們目睹了多少媒體以立場說話,即便是標榜公正的英國公營的BBC、德國公營的ZDF,及美國著名的CNN、《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也無一例外地帶有自身價值觀,甚至將其強加於人。
我們應該清醒,不要再被「公視」的「公共」名義所迷惑。停止讓政府挪用人民的納稅錢,用來進行意識形態的宣傳與洗腦。從其近年的作爲來看,是否也正反映出它該退出舞臺的理由?
二、不如干脆改名爲「中央電視臺」。若立法院不願從根本上解決公視問題,而僅敷衍刪減少許預算,那不如徹底將「公視」改名爲「政府電視臺」或「中央電視臺」,公開其爲政府喉舌的定位,由政府全權主導經營。這樣至少能避免「掛羊頭賣狗肉」,不再以「公共」之名行政黨私利之實。
改名後,藍綠也不必再爭執。未來無論誰執政,都能公平地運用這個電視臺推廣政策。人民不對其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可評估它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這樣豈不是更好?
我們應該重新反思公視的存在意義。「公視」的初衷本是良善的,但其實際運作卻折射出臺灣民主的沉淪與墮落。臺灣社會有必要深刻反省,重新審視我們對「公共媒體」的期待與定位。(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