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四憂 促檢討未來十年供電

工總對能源政策的四憂及建言

針對政府能源政策,工總能源委員會不諱言產業界對未來能源配比與供電穩定非常憂心,更強烈呼籲政府重新檢討未來十年的電力需求!委員會並直言,「新核能」是人類面對碳排放的最終解決方案之一。

爲提出「2023年度工總白皮書」有關能源政策的建言,工總能源政策委員會日前召開委員會議。會中,產業界對2025年後,能否穩定供電有相當疑懼,憂心政府的能源政策目標恐讓臺灣深陷缺電危機與風險中。

工總歸納整理,產業界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有四憂。一、電力需求低估。工總指出,雖然政府再三保證供電無虞,然而即便以政府預估的2022~2028年每年用電成長率約2.3%計算,以目前半導體廠持續擴廠,及政府鼓勵臺商回臺投資,並大力推動電動汽車、AI等來看,用電需求勢必大幅成長,不要說未來,現在都已出現電力需求缺口,未來缺口只會更加擴大。

二、再生能源執行率落後。工總指出,2022年再生能源佔比約8.6%,相較2017年只增約4%,就目前再生能源實績執行率,推估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只能達11.6%,離原定目標20%有相當差距,顯然政府過度樂觀預估再生能源目標。

三、高度仰賴天然氣可能成爲能源供應的一大弱點。工總分析,臺灣目前夜化天然氣儲槽容量可用天數,全年平均13天,夏季又因用電量高,可用天數更只剩8天,只要來個颱風或有地緣政治緊張事件,就有斷氣、斷電的危機。

四、供電韌性與區域電力失衡。工總直言,近三年發生的無預警大停電,突顯的是南電北送輸電線路的脆弱性,長久以來北部常態性供電不足,而政府大力推動的太陽能光電多設在南部,離岸風電則多設在中部外海,都無助於緩解北部電力不足的窘境。

產業界呼籲政府,應嚴格管控再生能源執行進度,更要考慮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對天然氣能源供應的風險,另外提出兩點建言,一是政府能源政策要有長遠目標,不能只到2025年,應配合臺灣產業發展,重新檢討未來十年的電力需求。二是爲確保未來供電穩定,所有能源來源包括燃煤、燃氣、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氫能都應列入考量;其中,新核能、也就是核融合,可能是人類面對碳排放的最終解決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