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火爆出圈”,山西晉城市長薛明耀撰文解密

近日,山西晉城市市長薛明耀撰文,解密晉城古建千年不朽——《黑神話:悟空》背後的文化密碼。

全文如下,一起來看。

晉城古建何以千年不朽

——《黑神話:悟空》背後的文化密碼

隨着3A遊戲《黑神話:悟空》的上線,山西古建“火爆出圈”,晉城也迎來了“潑天流量”。有“海內孤品”之稱的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被譽爲“隱世瑰寶”“明塑之冠”的鐵佛寺二十四諸天塑像,背水面山而建的人間仙境西溪二仙廟,驚豔亮相,迅速成爲遊客心目中的“頂流”,贏得世人關注。

玉皇廟、鐵佛寺和西溪二仙廟只是衆多晉城古建的一小部分。晉城現存宋金以前木結構建築佔到全國的1/3。以宋代古建來講,晉城以23處獨佔鰲頭,而全國其他省份加起來也不過14處。這麼多珍貴的古建,到底蘊含着怎樣的文化密碼?又何以能千年不朽呢?

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彩塑

唯有此地叫晉城

自古山西皆稱晉,唯有此地叫晉城。《太平寰宇記》記載: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遷晉靜公到此,故曰晉城。晉城地處山西高原和中州平原的交會處,太行山的最南端,自古就是連接晉豫兩省的交通要道,史稱“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

這裡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神農炎帝在此嘗百草播五穀,農耕文明由此起源。境內屬舊石器時代的下川古人類遺址,發現有火塘和禾類植物種子,證明了傳說的可靠性。

這裡還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發生在戰國末年的長平之戰,成爲秦國統一六國的決定性戰役;發生在五代末年的高平之戰,促進中原王朝由分裂走向了統一。

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生活環境以及百姓對豐收的祈盼和對和平的祈願,催生出繁盛的民間信仰。凡有村莊處必有廟宇,祭祀對象從神農女媧、堯舜禹湯、孔子老子,到玉皇如來、龍王二仙、針神蠶神等等,幾乎涉及百姓生活的各個層面。

晉城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除塔水河古人類遺址和羊頭山石窟外,其餘70處全部爲古建築,其中寺廟等宗教建築又佔到了63處。

“隋唐佛都”青蓮寺彌勒殿內,有6尊彩塑,是國內僅存的3處唐代寺觀彩塑之一。

崇明寺是現存最早的北宋建築,其“斷樑”結構,是古代工匠因材設計、小材大用的創舉,國內無雙,成爲研究唐、五代建築結構的重要實物資料。

高平開化寺殿內,保存有我國現存唯一且最爲完整的大型北宋寺觀壁畫,被稱爲“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

國內最古老的戲臺也是唯一一座金代戲臺,坐落在高平市王報村的二郎廟內,造型古樸莊重,結構雄渾大氣,見證了中國戲曲的悠久歷史……

行走晉城,穿過如珍珠般散落的古建,觸摸歷史,感知文化,傳承文明,可謂“一眼千年”,令人沉思沉醉。

鐵佛寺二十四諸天塑像

傳統文化與建築藝術融爲一體

晉城市城區北街街道所轄古書院社區,因古代建有明道書院而得名。明道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的字,先生曾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任晉城縣令,任職3年間,興教辦學,建鄉校72處,立社學數十處,一改晉城“尚武輕文”的風氣,實現了從“百年內無一人登科”到“登科者無數”的巨大轉變。宋代提刑學士黃廉受此感染,寫下了“河東人物氣勁豪,澤州學者如牛毛”的讚譽。

據不完全統計,晉城歷史上共產生了454名進士,其中8名文狀元。直至今日,這裡仍是山西乃至北方的教育重鎮。

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繁盛,爲數量衆多的建築瑰寶和民居精品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皇城相府是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帝師、《康熙字典》總閱官陳廷敬的祖宅。陳家人耗時260餘年,歷經七代人的努力修建而成,是國內罕見的明清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羣,有宅院64座,房屋640間,總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其建築風格獨特,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偉壯觀,又有南方建築的細膩精緻,佈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精巧得當,充滿了文化氣息。這裡共走出41位貢生,19位舉人,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堪稱“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與皇城相府相距300米的郭峪古村,是一座唐初建置、明築城寨的古堡式村落,是明代順天巡撫張鵬雲、清代刑部侍郎張爾素、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地,也是陳廷敬長大成人的地方。現存明清古建80多處,各式房屋2000餘間,被羅哲文稱爲“中國民居之瑰寶”。

與皇城、郭峪相類似的古堡古村落遍佈沁河和丹河兩岸。現存古堡數量117座,明清古建築15萬間,堪稱世界奇蹟。有中國傳統村落186個,數量全省第1。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0個,數量全國第1。

這些古堡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而建,負陰抱陽,藏風聚氣,格局合理,形制完備,兼具居住和軍事防禦之功能,展示出極高的建築成就。特別是將傳統文化與建築藝術融爲一體,牌坊門樓、匾額碑刻、磚雕影壁等建築,無不融匯了文學、繪畫、書法等藝術,就連柱礎、條凳等普通構建之上,也要雕刻幾首唐詩宋詞,勾畫幾筆梅蘭竹菊,展示着主人的藝術修養,也成爲提升子女兒孫素養的絕佳載體。

千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人士走出古堡大院,走向更爲廣闊的天地。其中,有五代畫家、北方山水畫派鼻祖荊浩,北宋天文學家、唐史編修官劉羲叟,金代文學家、狀元李俊民,元代政治家、文學家郝經,元代河防大臣、水利學家、宋史局官賈魯,明代改革家、財政專家、《萬曆會計錄》編撰王國光,清代文淵閣大學士、政治家、文學家陳廷敬,現代作家、文學“山藥蛋派”創始人趙樹理等等,他們在古堡大院中接受教育、實現成長,又反哺鄉里、影響後人,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爲推動歷史前進的棟樑之才。

行走晉城,穿過與數百年前無異的古堡大院,探尋遺韻,浸潤風雅,對話先賢,可謂“一眼萬卷”,令人流連留戀。

西溪二仙廟

太行從來天下脊

古堡古建不僅是託養身心的場所,也是保家衛國精神的養成之地。沁水縣竇莊村是明朝天啓年間兵部尚書張五典的故里,也是一座古堡式村落。明末動盪之際,由張五典帶領族人歷經9年修建而成。建成不久遭流寇圍困,張五典兒媳、張銓妻子霍夫人率族人奮起反抗,多次擊敗流寇圍攻,竇莊因此也被稱爲“夫人城”。

張家滿門忠烈,張銓在遼東抵抗清兵時被俘,一日內兩次自縊,從容赴死,譜寫了一曲忠義千秋;其子張道濬(同浚)、女兒張鳳儀皆爲抗清英雄。皇城相府的標誌性建築河山樓,與竇莊古堡修建於同一時期,樓分7層,高30多米,樓內水井、石磨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並有暗道通往村外。流寇侵犯之時,全村有近千人成功避難於樓內。

家國天下的思想,早已鐫刻在古堡古建的磚瓦之上,融匯於晉城兒女的血脈當中。晉城現存景忠橋,即爲紀念五代名將裴約而命名。北宋抗金英雄樑興、王彥,率領太行忠義社和八字軍抗擊金兵入侵,留下了衆多寨堡式建築。近現代以來,這種家國思想成爲抗擊日本侵略、建立新中國的強大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晉城有10多萬名青壯年參軍,30萬民兵支前,犧牲的有名可查的烈士1.16萬餘名。累計爲前線支援糧食10億多斤,織布1萬多匹,做軍鞋200多萬雙。晉城人民用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爲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太行從來天下脊,紅色基因代代傳。晉城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着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爲根本遵循,古堡古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爲加快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澎湃動能。

行走晉城,穿過莽莽太行山之巔,滌盪身心,感悟悲壯,感受力量,可謂“一眼一念”,令人振發振奮。

晉城古建,故事纔剛剛開始,我們共同期待它更加精彩絢爛的續篇……

原標題:《火爆出圈!市長撰文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