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利用新興媒體開展科普
昨日,科學技術普及法集體採訪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科技部、中國科協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並回答記者提問。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科學技術普及法自2002年公佈施行以來首次修訂。修訂後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從原法的6章34條增加到8章60條。
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石宏說,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強調科普公益屬性,完善政府科普工作職責,規定國家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強化社會力量參與,凝聚科普工作合力,規定促進企業結合科研生產開展科普,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設立科普獎項;同時,增加“科普活動”專章,促進科普活動開展,規定支持科普產品和服務研究開發,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加強科普國際合作交流。
他還提到,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增加“科普人員”專章,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規定推進科普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完善保障措施,優化科普資源配置,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完善科普投入經費保障機制;促進科普均衡發展,強化面向特殊區域和羣體的科普,規定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科普工作,圍繞老年人、殘疾人等羣體開展科普服務,科普場館對青少年實行免費或者優惠。
此外,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還回應數字時代新形勢,完善網絡科普制度,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等機構和團體做好科普宣傳工作;鼓勵利用新興媒體開展科普,拓展科普渠道和手段。
精品科普活動9月集中呈現
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突出科普重要地位,明確科普總體要求,“強調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將每年9月確立爲全國科普月。”
對於下一步將如何組織開展全國科普月活動,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顧雁峰說,新修訂的科普法,通過法律形式把9月作爲科普月固定下來,爲科普工作提供更穩定、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全國科普月是全國科普日的拓展和延伸,通過一個月的時間,以更豐富、更深入、更全面的科普活動惠及更廣泛人羣。”
他說,中國科協將依託全國科普日的平臺和基礎,廣泛動員、協同各方,在9月份爲全社會獻上科普盛宴,以高質量科普貫徹落實科普法、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一是廣泛組織動員,匯聚科普合力。聯合相關部門、單位積極開展體系動員,激發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園區、社區、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活力,發揮科技館、流動科普設施、科普教育基地、基層“星火”館等科普陣地作用,共同開展廣覆蓋、多元化的科普活動,全面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二是集成科普精品,提升科普體驗。充分推動社會各界的精品科普活動在9月份集中呈現,展示科普與科幻、文化、藝術等融合發展的新模式,開展科普集市、科普劇展演、科普研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優質豐富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人民羣衆的科學文化體驗。
三是線上線下聯動,掀起雲上熱潮。發揮“科普中國”國家級科普信息化平臺作用,聯動各大媒體渠道,開展“雲上科普月”,通過直播、短視頻、話題互動、VR等方式,打造科普活動線上直播矩陣,促進優質科普資源全民共享,形成天天有熱點、精彩不間斷的科普熱潮。
最大限度壓縮僞科普生存空間
科技部有關司局負責人李昕說,新修訂的科學技術普及法既鼓勵支持新媒體科普的發展,又對違規行爲的治理進行規範。
第三十五條規定“組織和個人提供的科普產品和服務、發佈的科普信息應當具有合法性、科學性,不得有虛假錯誤的內容”。第三十六條規定“國家加強對科普信息發佈和傳播的監測與評估”“網絡服務提供者發現用戶傳播虛假錯誤信息的,應當立即採取處置措施,防止信息擴散”,對於科普信息發佈者、網絡平臺傳播者的責任以及有關部門的監管責任都作出了明確規定,作爲科普內容的主要傳播渠道,網絡平臺要承擔發現違法或虛假錯誤信息後及時處置的責任。對於傳播範圍廣、社會危害大的虛假錯誤信息,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及時予以澄清。
顧雁峰提到,2019年起,中國科協聯合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市場監管總局共同打造國家級科學闢謠平臺,聯動有關部門、全國學會、地方科協、網絡平臺開展權威科普闢謠工作,最大限度壓縮僞科普生存空間,助力營造清朗網絡環境。
顧雁峰說,科學闢謠平臺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統完備、科學規範、公衆信賴、運行高效的闢謠機制,對公衆關注的熱點,基本可以實現快速闢謠響應。“特別是針對網上假醫生科普、跨科‘擦邊’、直播賣藥等僞科普亂象,加強線索蒐集等,通過全國網絡闢謠聯動機制和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佈傳播機制做好相關工作,精準打擊網絡僞科普賬號。”
文/本報記者孟亞旭
統籌/劉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