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有序發展助貸業務

日前,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從強化商業銀行總行對互聯網助貸業務的管理責任,明確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的准入要求等方面,推動助貸業務規範有序發展。

近年來,部分商業銀行藉助外部互聯網平臺發放貸款的助貸業務實現快速發展。相關互聯網平臺運營機構依託相對成熟的消費場景、交易客羣、客戶數據,與商業銀行形成互補,在協助商業銀行爲廣大金融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貸款服務、提升貸款服務效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助貸業務存在權責收益不匹配、定價機制不合理、業務發展不審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完善等問題。

此次《通知》的發佈,明確了商業銀行總行管理責任,就解決相關業務亂象提出了具體要求,不僅爲助貸業務規範發展戴上“緊箍咒”,也爲其走向質效並舉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裝上了“導航儀”。

合作的互聯網平臺將更靠譜。在移動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助貸業務爲銀行帶來了更多客戶、更多利潤,但也使得一些銀行對平臺流量形成了依賴,部分銀行盲目與助貸平臺進行合作,其中不乏一些“馬甲”類違規平臺,積累了多重風險。此次《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加強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准入管理,審慎制定准入標準,並對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此舉將推動銀行建立更爲科學審慎的風險管理指標體系。

助貸業務定價機制將更透明。利率是消費者最爲關注的指標,也是近些年助貸平臺備受爭議的焦點。一些平臺除了收取借貸利率外,還會以“VIP提額”“優先放款”等名目爲誘餌,向借款人收取諮詢費、會員費等費用,導致借款人最終的融資成本遠遠高於標註的借貸利率。針對該問題,《通知》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將增信服務機構向借款人收取的增信服務費計入綜合融資成本,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明確增信服務機構不得以諮詢費、顧問費等形式變相提高增信服務費率。可以預見,穿透式的成本覈算和收費透明化,將有效遏制助貸市場隱性收費亂象。

消費者權益將得到更好保護。助貸業務主要服務於個人消費和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這一市場定位決定了其發展必須建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基礎上。從過去看,平臺誘導過度借貸、暴力催收或泄露用戶隱私等行爲時有發生,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財產權、知情權和隱私權,甚至會引發社會公衆對行業的信任危機。此次《通知》就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作出系統部署。銀行和平臺應以落實部署爲契機,儘快推動自身業務轉型,將消費者權益保護全面融入產品研發、風險管控及服務優化的全業務流程。唯有真正形成消費者權益保護與業務發展協同共進的長效機制,助貸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纔會更爲牢固。(作者:馬春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