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林再興 修遍全臺200多座廟

林金盛傳承父親國寶藝師林再興志業,繼續發揚交趾工藝。(鄭履中攝)

古老廟宇上的飛天,爲紅髮洋人造型,林金盛收藏。(鄭履中攝)

▲國寶級藝師林再興的作品「焦不離孟」,民間人士曾送給前總統李登輝收藏。(鄭履中攝)

臺南天后宮三峽祖師廟到艋舺龍山寺,國寶級交趾陶藝師林再興生前在全省蓋了二百多座廟,成爲全臺蓋廟最多的人。林再興長子、交趾陶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金盛說,「當年李梅樹教授親自南下邀請父親北上修建祖師廟,是父親一生的轉捩點。」

林再興(一九二九至二○一○年)爲嘉義新港人,從小家境貧困,十九歲向姑丈石連池拜師學交趾陶與剪黏,當時蓋廟師傅薪水是一般人二倍,大大改善生活。半世紀來,林再興全省跑透透蓋廟,留下許多精采作品,一九九八年教育部特別頒贈「民族藝術藝師」,交趾陶類僅其一人。

交趾陶傳承主要是師徒制,不同派別有時也要拚場鬥藝。經過三峽祖師廟洗禮,林再興終於出師,一九五七年受邀參與艋舺龍山寺修建。因廟方把另一半工程委託給不同派別藝師,形成兩派「拚場」局面。林再興生前曾表示,「拚場使我大開眼界,見識了各門派的技藝後,只有更加謙虛學習。」

「有一年,父親不慎從廟頂跌了下來,讓我驚覺該做點事了。」原擔任電視製作人的林金盛,一九八九年時決定辭去電視圈的工作,從頭學起交趾陶。

二○○四年,父子兩人共同參與臺北孔廟的修建,孔廟最早就是由林再興的祖師爺洪坤福修建,數十年後重修這些尪仔,也是一種傳承。林金盛回憶說,「或許用心修建孔廟的關係,自己兩個很愛玩小孩意外考上好學校。」

老外眼中寺廟上的尪仔是最具臺灣味的工藝。林金盛指出,一九六○至七○年代,全臺許多寺廟大翻修使得大批尪仔被賣到古董店,老外如獲至寶一箱箱買回去,許多具歷史價值的交趾陶就這樣流落外國,非常可惜。

「看過洋人造型的尪仔嗎?」林金盛展示古老交趾陶壓箱寶,有一對洋人造型的尪仔,臉上洋溢天真浪漫的表情。另一件剪黏名師何金龍的作品薛平貴衣袖上細如羽毛裝飾,令人歎爲觀止。林金盛說,「這些無價的藝術品,反映當時藝師高超工藝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