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丨歐洲各界憂慮對華貿易保護損人害己

(原標題:國際觀察丨歐洲各界憂慮對華貿易保護損人害己)

新華社法蘭克福/羅馬5月28日電 題:歐洲各界憂慮對華貿易保護損人害己

新華社記者

“貿易戰只有輸家”“中國是我們的經濟夥伴”……在剛剛結束的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德國、法國財長等歐洲國家政要面對美國壓力,發出反對保護主義的聲音。

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士認識到,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背離客觀事實和經濟規律,效仿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只會損害歐洲企業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和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環境。

“請不要這麼做”

歐盟委員會於去年10月發起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此外,美國總統拜登本月14日宣佈將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連日來,不少歐洲產業人士和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如果歐盟效仿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將損傷歐洲汽車製造商的利益,給歐洲汽車工業製造“悲劇”。

德國權威汽車經濟學專家、波鴻汽車研究院院長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說:“在德國製造商看來,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難以置信,整車商和零配件供應商給出的統一意見是:請不要這麼做。”

杜登赫費爾警告,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可能會給德國汽車工業帶來巨大麻煩,甚至成爲一場災難”。他說,加徵關稅會導致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並出口的歐洲廠商受損,其中就包括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德國老牌汽車製造商。這種做法還會拖累歐洲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

在歐洲汽車製造商斯泰蘭蒂斯集團首席執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看來,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陷阱”。他表示,懲罰對手並不能幫助西方製造商應對新能源汽車領域面臨的挑戰,只會加劇通貨膨脹,影響企業的銷售和生產。

塔瓦雷斯還強調,此類關稅會危及歐洲制定的減排目標,“肯定會延緩清潔技術的應用”。

德國寶馬集團董事長奧利弗·齊普策此前告訴媒體,對中國電動汽車採取關稅限制的提議是“荒謬的”。他指出,去年歐洲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中很大一部分根本不來自中國製造商,而是歐洲製造商自己的品牌或中歐合資品牌。

“消費者的噩夢”

德國北德意志州銀行汽車行業分析師弗蘭克·施沃佩呼籲,歐盟不要追隨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因爲“這會傷害幾乎所有歐盟國家”,特別是傷害到歐洲普通汽車消費者。

“這對汽車消費者來說是噩夢!”施沃佩說,對許多消費者而言,能以1.5萬至2萬歐元的價格買到一輛電動汽車非常重要,因此“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是消費者嘗試新能源出行的希望”。

他表示,目前歐洲汽車製造商在電動汽車領域聚焦高端產品,短期內沒有給普通消費者提供性價比高的選擇。

杜登赫費爾認爲,中國電動汽車性價比高,對本土汽車製造商形成了壓力,讓他們想方設法生產更便宜的電動汽車,這種競爭推動了歐洲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他強調,一旦歐盟追隨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這種良性競爭將不復存在,歐洲汽車產業電動化、數字化轉型速度將放緩,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推出令歐洲消費者能負擔得起的車型。

“不要陷入保護主義”

不少歐洲人士認識到,歐盟應與中國加強合作,而不是一味追隨美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正如英國財政大臣亨特在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所說,“不讓世界不小心陷入保護主義非常重要”。

意大利前駐華大使、意大利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席白達寧告訴新華社記者,歐洲各國政治家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自主性,頂住美國的壓力,積極向中國敞開合作大門。白達寧說,美國以空洞的“產能過剩”論調對華加徵關稅,是貿易保護主義行爲,其目的是扶持美國國內產業,阻礙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發展。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認爲,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是隻爲一己私利。對美國而言,國際規則越來越不重要。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也認爲,加徵關稅或建立新貿易壁壘等保護主義做法不是正確出路,公平競爭纔是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德國黑森州歐洲及國際事務司前司長博喜文(外文名:米夏埃爾·博爾希曼)表示,美國一味遵循“美國優先”政策,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出於政治考慮,建議歐盟“不要走這條錯誤的道路”。他說,這是對歐洲企業的損害,是對德國經濟的損害,更是對多邊主義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