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病人”: 講述健康故事 助力健康傳播

編者按:

果殼病人(ID:Health_Guokr)是果殼旗下健康號。從2020年5月公衆號建立至今,已經有近700位朋友在果殼病人分享了自己的患病故事。而這數百篇故事,也成了天然的敘事數據庫,是健康傳播研究領域的一手材料。

現在,來自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研究者王曉曼,通過分析果殼病人發佈的健康故事,撰寫了名爲《基於健康敘事的人本主義視角轉向——以微信公衆號“果殼病人”爲例》的論文。

以下爲該論文全文,由《新聞世界》授權轉發。

導讀

文章以健康敘事爲視角,從敘事主題、敘事主體、敘事視角以及敘事效果四個層面對微信公衆號“果殼病人”的內容進行分析,對敘事助力健康傳播的進階提出三點思考:實施敘事主體分衆化;提升健康傳播立意,開闢敘事與健康傳播結合新實踐;豐富健康傳播新形式。

近年來,隨着大衆健康意識的提高,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增加,健康傳播成爲提高大衆健康素養、應對人類健康挑戰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健康傳播多展示怎樣或爲什麼要避免一些不利於健康的行爲,愛用健康數據統計說話,通常採用勸服、宣教的方式,導致這種健康傳播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線性傳播模式,缺乏傳播溫度。作爲一種敘事行爲,健康敘事提供超越生物醫學範式的疾病認知,重視疾病帶給病人的切身體驗和情感,能夠作用於人面對疾病、疼痛或者創傷等情況。此外,健康敘事在健康傳播過程中的勸服潛力也逐漸被認識到,JosephPetraglia認爲,對話式敘事作爲一種重要的勸服方式,有利於勸說受衆對信息真實性的信任,並由此引發相應的行動。健康敘事不僅給患者提供宣泄情緒、緩解焦慮、尋求共鳴,或是記錄生活、獲取勇氣的價值,也能夠彌合受衆因文化程度差異形成的信息溝,更全面地理解接受信息。

“果殼病人”是一個以講述健康故事,分享人間悲喜爲主旨,以敘事爲主要傳播方式的微信公衆平臺。它不同於以往健康傳播平臺以科普爲主,而是以分享與疾病相關的故事爲主,期望受衆可以從故事中獲得疾病知識、瞭解疾病、維護自己,幫助他人汲取面對困境或疾病的勇氣和力量,從而更加珍視生命健康。其敘事特徵爲未來健康傳播的進階發展提供了敘事轉向的實踐思路。

賦能與助推:

健康敘事對健康傳播的應用價值

Hinyard和Kreuter將敘事定義爲“具有可識別開頭、中間和結尾的一系列連貫的故事,提供有關場景、人物和衝突的信息,提出未回答的問題或未解決的衝突,並提供解決方案。”從嬰兒時期開始,人類本能地就能夠產生和處理敘事,通過敘事表達自我、傳遞信息,在敘事中建立社會關係,換句話說,人類非常有能力理解敘述形式所提供的信息。1984年Walter Fisher首次提出“敘事人”的概念,在他看來,我們不僅是“人”,實質上也是講故事的“敘事人”。以人爲本的健康傳播,顯然更應以故事的方式來敘述。他同時認爲,人類對事實和經驗的理解並非來自離散、斷裂的數據形式,而是通過連貫的敘述形式實現的,人類的行爲動機不僅存在於邏輯推理中,還包括對理由和價值的判斷與理解中。傳統的健康實踐,強調修辭手法的應用,例如對詞語、段落、文本形式的考量與邏輯論證,使內容產生說服效果,更好地讓受衆接受。敘事健康傳播被定義爲“特定時空中,一系列相關事件和有着特定身份框架人物形象的再現,其中包含着隱含而又清晰的關於某一話題的健康信息”。實證研究表明,故事能被用來影響人們的觀點、態度和行爲,且相比邏輯論證的信息呈現形式,敘事對受衆健康觀念的影響更爲持久與穩定。

Sunwolf等學者認爲健康敘事有五種主要功能:分別是關聯功能(將人與人之間進行聯繫)、解釋功能(認識並瞭解世界)、創造功能(創造現實意義)、歷史再現功能(回憶並銘記過去);預測功能(面向未來)。健康敘事在傳播中扮演了至少四方面的重要作用:降低抵抗、輔助信息處理、 提供替代性的社會連接,以及有助於突顯情感與事實的議題,例如在情節中,“邀請”受衆參與故事,建立與作者之間的情感連結,沉浸他人的經歷過往,而這些真實的經歷往往難以反駁或引來爭議,且健康敘事的說服元素往往是含蓄的、嵌入式的。

目前,健康敘事的效用已被健康傳播學者普遍接受,且圍繞着敘事對受衆影響的研究有了大量學術成果。例如Boeijinga等學者的研究發現,罹患心臟病的卡車司機現身說法的敘事,會使其他的卡車司機增強鍛鍊意圖,Kreuter等人認爲,敘事幹預有利於促進受衆健康信息加工過程等。健康敘事目前已成爲健康傳播的研究方向之一,並且被視爲激勵和支持健康行爲改變的一套寄予厚望的工具。

迴歸與關懷/凝視:

健康敘事與健康傳播的聯動

“果殼病人”以“講述健康故事,分享人間悲喜”爲宗旨,期望呈現疾病與健康故事以外的意義,如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感受與行動、彷徨與蛻變。其迴歸到健康本源背後的真實人間世態,讓受衆在獲取健康信息之外進行心靈的碰撞,感知到頑強的意志、生命的廣闊以及人性的可貴,並且爲患者本身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每個故事展現的固然是病患的事蹟,或殘酷,或悲痛,甚至死亡,但是這些故事之間,存在一個共性:情感因子,既有患者自身面對疾病的態度,對生命的渴望,也有患者被病痛折磨的真實寫照,以及將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在故事中呈現,這些共性將喚醒受衆對健康的反思,引發受衆思考,“她們的經歷我是否會經歷?”“她們的思考我是否終將考慮?”

誠然,健康傳播的效果不可能通過一次成功的傳播或一個作品而徹底提高公衆健康意識,但可以通過一些多元表達的敘述形式,啓發受衆樹立健康觀念、理性思考健康問題。在當前傳播主體日趨多元的生態環境下,“果殼病人”另闢蹊徑,將敘事融入健康實踐,跳出技術合理性的話語框架,帶領受衆進入到一個健康領域所要面對的本真問題,察覺人類在情感互動層面的需要,打造具有人文氣息且富有生命關懷的健康傳播力作,對促進健康傳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突破了“5W”理論和“知信行”這一線性控制論的健康實踐模式,具有鮮明的敘事特徵。

(一)補償:敘事對健康傳播的“生態”補償

社會學家Arthur W. Frank在其著作《受傷的敘事者:身體、疾病和倫理》中,把患者稱爲“受傷的故事講述者”,他注意到,患者尤其是那些身患重病、飽受病痛之苦的人,在自尊、人際關係等方面逐漸喪失了某些重要的資源,而恰恰是疾病讓他們產生了講述自己故事的需要。健康傳播的對象是人,不僅包括身體健康且應加強健康意識的人,也應該包括患病在身或有家族疾病史需要得到鼓勵的人。患者作爲傳播主體成爲故事的主角,賦予健康傳播生命力,將傳播這一行爲變得鮮活且充滿力量。

1.患者“在場”講述,突破健康議題隱匿困局

“果殼病人”的敘事主題,即涵蓋的科室和病名分類較爲細緻,如涉及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科室,疾病類型也較爲全面,包括腫瘤、母嬰兩性、精神心理、耳鼻喉等方面的疾病。平臺的健康議題傾向於滿足患者與受衆的需求,所有疾病患者都可根據個人經歷進行撰稿投稿,“在場”講述,將健康議題的決定權迴歸於人的本位,而不是出於傳播主體的主觀選題,給予患者與受衆主觀能動性。任何疾病都能直觀公開地呈現於此,突破目前健康傳播議題窄化以及一些疾病隱匿性的難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健康傳播的聲量,受衆也能夠根據主觀與客觀需求從疾病類別中進行查找,獲取相應知識。

2.患者本位,突破敘事主體的“唯數據論”

敘事主體指文中的敘事者,即熱奈特所言的“誰在講故事”。“果殼病人”的敘事者類型可分爲單純的敘事者、憂患的敘事者、超然的敘事者。單純的敘述者即以真實客觀的語境進行敘述,將更多的感受交給受衆,內容只陳述事實,較少會表達情感。例如文章《排出5升腹水,我希望永遠不要有姑娘撥通那些號碼》,作者將自己做試管嬰兒卻引起腹水的經歷客觀講述並配以治療時期的圖片,直觀地展示了治癒的過程,整個敘事中基本沒有情感表達。憂患的敘事者即敘述過程中不時地訴說個人的痛苦、掙扎、期望,情感較爲豐富,容易引起受衆的情感共鳴,代入感較強。如《在樓頂上徘徊,89個未接來電救了我的命》,讀這篇文章是難過的也是感動的,身患抑鬱症的作者講述了自殘、自殺的過程,以及多方壓力帶來的窒息感,字裡行間的情緒敘述,將受衆代入到她的生活,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絕望,得出“原來抑鬱症真的是病”“不幸又幸運的人”等發自內心的感嘆。超然的敘述者即以冷靜或樂觀的敘述口吻講述故事,彷彿自身是置身事外的,自己對疾病是樂觀積極的心態。例如《肺切了1/3後,我參加了跳繩大賽,一口氣能跳688個》,一位65歲的大叔在得知患病後,仍然有着勇敢、理性、樂觀、豁達的心態。

“果殼病人”的敘事主體轉向個人化視角,從患者本位出發,改變傳統健康傳播的第三人視角敘述或傳統敘述主體基於知識數據的灌輸式敘述,增強了敘事的可信度且提高了主體與受衆之間的情感互動。當讀者或觀衆認同一個角色時,他或她就會因融入這個角色的感受、觀點、動機和經歷而引發共情。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它是能幫助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做出相應迴應的能力。充滿溫度的健康信息有助於在心理、精神等方面對公衆施加影響並帶來讀者或觀衆的自我反思。

(二)創新:健康傳播的連貫性與忠實性轉變

費舍爾以“敘事連貫性”這一概念來命名敘事理性所構成的形式特點,從而說明了故事具有形式合理性的特點。敘事的連貫性主要表現在論證或者結構的連貫,材料的連貫和人物的連貫,表明故事在形式上的合理性特徵。當受衆接收到某個敘事文本時,會思考該故事的內部結構有無矛盾性,故事是否看起來真實可信,角色的敘述與呈現是否始終如一等問題。一般來說,受衆傾向於相信那些故事情節、人物的動機和行爲具有連貫性的故事。

1.交織敘述,突破知覺的恆常性

“果殼病人”的敘事結構主要分爲常規線性敘事、多線性敘事、回憶敘事三種。常規線性敘事結構,即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符合事件發展規律,例如以精確到某日某時的診斷結果爲出發點,講述從確診到治癒的歷程,受衆能跟隨作者的敘事結構產生較爲清晰的故事時間線。多線性敘事的結構,即多條線索進行敘事,例如文章《“媽媽再也不回來了好不好?”四歲的孩子流着淚說好》,主人公講述自己確診、治療、辭職等。隨着時間的流逝,主人公又有了新的感悟,來重新講述,從疾病到家庭、工作等多條線索交織敘述。每一條線索看似平凡,卻必不可少,人物與線索之間相互連接,相互支撐,展現了故事的真實樣態。回憶敘事指將個人的記憶進行回憶性的描述,例如《父親肝癌去世了,整理遺物時,他手機相冊裡都是我的照片》,24歲的作者回憶父親患病到離去的經歷,不僅給作者自身帶來了鼓勵,也給同樣患病的人提供了真實的經驗、勇氣與力量。

敘事結構的連貫性使文章內部存在一種巨大的張力,敘事效果將更加顯著,“果殼病人”的故事結構不以灌輸式的單向傳播爲主,而是強調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同時又存在多種敘事結構的交織,賦予健康敘事力量性,增添了故事的可讀性和反思性,能夠滿足受衆對健康的多種訴求,並且獲知疾病的全貌。

2.場景傳播,突破科普轉化

“果殼病人”主要通過敘事理解、注意力集中、敘事存在和情感參與四個階段來實現健康敘事效果。首先讀者閱讀故事,此階段克服了非敘事信息一些難以理解的內容,有效減少知識差異而導致的鴻溝現象;其次,故事的真實寫照能夠加強受衆的注意力,調動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相似性經歷,提高易感性和疾病嚴峻性感知,從而產生敘事存在的在場感,進行自我參照,最後喚起受衆的情感依戀反應,引起他們的參與。例如《後抑鬱症時期:不開心也沒關係》,文章講述了作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和休息後的體會與感悟,評論區出現多種聲音,有同爲抑鬱症患者表示對作者的文字進行感謝的聲音,有鼓勵作者勇敢的聲音,有給作者溫暖和擁抱的聲音,有恭喜作者病情好轉的聲音。

一個好的敘事除了具有敘事連貫性,還應具有敘事忠實性。敘事忠實性關係到故事的“真實性”與“充分理由”相符的程度,當個體認同他所看到的故事時,敘事忠實性就產生了。傳統的健康傳播形式往往強調純邏輯的、理性的醫學知識,這是不全面的。在實際生活中,受衆往往是在對某件事的信任以及充分理由的基礎上形成觀念並做出決定的。因此,建構敘事忠實性的健康故事比數據、證詞和邏輯有時更具說服力。

優化與進階:敘事助力健康傳播的思考

傳統的健康傳播模式通常爲單向的宣傳教育、理性的數據羅列,忽略了人的主觀需求,例如在患病人羣、家族病史人羣、生活習慣差異的人羣中,不同人羣選擇和處理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也忽略人類在情感互動中對態度和行爲改變起到的作用。健康敘事基於以人爲本建立豐富的故事元素,能夠優化健康傳播的傳播方式、促進敘事傳播破壁、營造共情式的雙向傳播場景,助力健康傳播實踐的進階。

(一)實施敘事主體分衆化,打造傳播主體新風貌

社會學家Arthur W. Frank等人認爲敘事是一種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的活動,通過敘事人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我。由於敘事者不單單在講述故事,也在聆聽自己的故事,在這一活動中,人們的身份得以形成和展現。當前,面對訴求多元、興趣多樣的複雜受衆羣體,構建立體傳播矩陣,打破傳播主體的單一性,敘事主體應朝分衆化方向發展。患者、家屬、旁觀者等都可對自己的經歷或熟知的健康故事進行敘事傳播,敘事主體可以在敘事的同時獲得對於自身身份轉換的表達與認知,以及對角色的協商與適應。此外,健康敘事能夠滿足受衆的多樣化需求,使受衆感知到健康信息的理性話語以及故事背後的人文關懷。敘事主體的分衆化將擴大健康對話交流的空間,能給敘事主體及受衆帶來積極的作用,共同呼籲受衆提高健康意識,從而增強傳播效果。

(二)提升健康傳播立意,開闢敘事和健康傳播結合的新路徑

健康傳播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健康意識,促成健康行爲的形成,而這種因健康敘事產生的情感是加強健康傳播效果的有力手段。Green和Brock基於說服的相關理論,在媒體效果的背景下創造了敘事運輸概念。敘事運輸是指當信息接收者沉浸在文本中並因此被說服時,沉浸在故事中的個體會改變他們的態度和意圖來反映故事。受衆理解健康故事,通過移情和心理意象被運輸到故事世界,產生共鳴的體驗。健康敘事所帶來的主觀感受和客觀現實,不僅給人情感上的體驗,也引發人對現實世界的思考。身體健康是人類終身力求維持的狀態,那麼如何面對疾病將成爲人類不斷思考的話題。健康敘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健康傳播的立意,給予人審視疾病以及面對病痛的勇氣。勸服作用在說服者及受衆的互動中發生,並被不斷建構和發展。

(三)實現健康傳播精準化,豐富健康敘事形式的新期待

隨着新媒體的發展,傳播形式日益多元,例如圖片、短視頻、紀錄片等,豐富了健康敘事傳播的形式。研究表明,健康敘事對受衆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例如Campbell等學者的實驗證明,與僅接受信息手冊的對照組患者相比,在閱讀信息手冊的基礎上,觀看多個患者敘述的DVD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護理活動。因此,應嘗試將健康敘事的文本形式進行升級,轉化成敘事紀錄片、敘事廣告、敘事電影、VR敘事等新形式,提高信息表達的真實感與現場感,站在受衆的立場去創作受衆易於編碼與解碼的作品,優化受衆的感官體驗。基於對本國患者甚至是名人患病後的訪談、問卷、實驗等經驗數據,結合本國社會及文化傳統進行健康敘事的實踐,也能增強健康傳播效果。

結 語

“果殼病人”的故事主要圍繞疾病、生活、壓力、痛苦等來進行敘事表達。以人爲本的傳播策略,注重人的情感表達以及人際交往之間的共鳴與互動,這些都能夠潛移默化地將受衆帶入到一個個獨立的故事中,獲得敘事忠實性,感知疾病面前的離別、病痛、親情等倫理要素,產生面對疾病的勇氣,瞭解疾病。健康敘事呼籲人們成爲健康的主體,故事將可能成爲患者、健康服務提供者、健康恐懼者和健康期許者聯繫起來,滿足受衆多樣的訴求。同時,健康傳播與跨學科的合作互補,例如媒介心理學、敘事學與健康傳播的聯結,都將鋪設健康傳播研究的新情境與新機遇。

(作者: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方向:健康傳播)

本文刊登於《新聞世界》2024年第2期

原標題:《基於健康敘事的人本主義視角轉向——以微信公衆號“果殼病人”爲例》

實習編輯:許曉璐 徐穎

審覈:劉純友 姚少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聞世界(ID:gh_b9bab99a0e2d),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