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陳述社工「替代性創傷」困境 網認同:成社會體制的代罪羔羊
一名曾任社工的網友呼籲體制改變,讓社工和其他助人工作者走得更穩。 示意圖/ingimage
剴剴案的陳姓社工於27日遭到起訴,一名網友在更早之前於社交平臺點出社工的困境,原PO指出社工的替代性創傷被更多人看見後,體制與機構並沒有隨之改變,讓社工在爲了個案工作時感到絕望,連帶影響到個案,原PO更在文末呼籲改變體制,讓社工與其他助人者能更安穩地工作。
根據社團法人臺灣自殺防治學會,「替代性創傷」是指,對於不重要的他人訴說的災難或疾病,雖未親身經驗卻因同理心影響,產生負面情緒,好似自己在災難或疾病的情境中,因而出現創傷反應。據臺灣心理諮商資訊網,替代性創傷易發生於助人工作者身上。
原PO在Threads上發文表示,他認爲社工最大的困境在於體制、社工所屬機構的態度,更提到「替代性創傷」過去不太被注意,但即使近幾年替代性創傷開始走上主流,體制和機構仍沒有改變,原PO也說,「當沒有一個支持的力量跟角色能夠協助時,這個工作(社工)真的很困難」,並點出,這會造成社工不單單爲錢而是爲生活、個案工作時,會走向絕望,然後影響個案。
原PO透露他擔任社工8年後,離職回到學校,因爲他不想再繼續原本的生活,另外他也想進修、充電,找回擔任助人工作者的熱情,更直呼即使已經不是社工,卻仍保有「社工魂」,希望能在這專業效力,更盼望體制有所改變,使更多社工與助人工作者安穩工作。
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認同,「替代性創傷burn out(累垮)」、「社工有時就像代罪羔羊一樣,承擔某些失功能家庭、社會體制不足的問題」、「我一直在想我們努力接住了個案和家庭,那誰來接住我們這羣社工」、「我也曾跟你一樣,藉由離開充電,找回那個原本想做助人工作的熱情,現在又回到這份工作當中,但日子久了好像又容易出現疲乏或是需要充電,當社工真的好難」、「我身邊認識的已經至少有7、8個社工轉行,而且都篤定不會再回鍋,包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