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公務員的宿命:成為劊子手或代罪羔羊?
臺北市都委會執秘邵琇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新近傳出,曾任北市府都委會執行秘書的劉秀玲,因拒絕配合柯市府放寬京華城容積率的指示,而遭「明升暗降」調職。她的職位,由邵琇珮接任後,京華城的容積率順利加碼爲八四○%。遺憾的是,當京華城屬「新建案」、不符合容積獎獎勵的過程被曝光後,京華城成了「弊案」,邵琇珮也不幸淪爲該案被告。
劉秀玲和邵琇珮,同爲北市府女性資深公務員,曾先後擔任同一職位。前者因堅守立場,抗拒違背其專業良知之命令,雖遭一時冷凍,但終能保全自身名譽,並受到外界肯定。後者則因屈從上級指示,作出不符法令及專業的建議或決定,最後使自己身陷法網。如果檢調無法讓指使她的長官認罪,邵琇珮即得扛起「違背職務」之過,成爲代罪羔羊。這恐怕是一名公務員最恐懼的結局。
柯文哲交保後聲稱,京華城的容積率是八四○%,他也是「今年才知道」。其後,綠媒披露一紙檢方掌握的柯文哲的「便箋」,他交代副市長彭振聲對京華城案的處理原則是:「公務員不坐牢」。這張便箋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柯文哲四年前即清楚威京集團對容積率的索求,並非今年才知情;二是他雖主張從寬認定,但仍要求公務員不能逾越法令。既然如此,爲何柯市府最後仍違背都更條例,給了京華城「加兩成」的好康,又讓公務員面對「坐牢」的窘境?
不可否認,在民進黨長期執政後,不斷以「機要」名義向行政及公務體系安插派系人馬,再加上綠營強勢的政治主導風格,在在造成行政體系中立性、規範性及專業度的侵蝕與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應「依法行政」的公務員,往往被迫觀察上級臉色,或直接接受政治指令,做出違反行政中立的作爲。其結果,就是圖利了特定黨派與企業,或扭曲了法令的是非曲直;更嚴重的,是直接以國家或人民的利益損失爲代價。這不僅對正義構成侵害,也嚴重稀釋了民主法治價值。
舉例而言,昨天受理柯文哲羈押庭的法官呂政燁,被爆料當年審理施明德案件時曾稱自己是「綠色法官」,若不答應和解,就要判他輸。此外,還因其他案件損及被告及告訴人權益,遭減俸兩成一年。過往的業務疏失,未必表示他無法公正審理柯文哲案;問題是在此敏感時刻,一名被質疑是「綠色法官」的判決,會讓民衆黨乃至外界信服嗎?司法女神之所以蒙着雙眼,代表着法律人的自我約束,及面對司法的不偏不倚。但民進黨執政下,卻有自稱「綠色法官」的人,這是某種病態的時髦?還是無知當成高尚?
近年我們常看到公務員因違背職務被送進監牢。有人是主動迎合,甘當政治人物的劊子手,咎由自取;有人則是因意志不堅而屈從,淪爲代罪羔羊,令人唏噓。在京華城案中,人們除看到柯文哲閃爍的身影,也看到據理直爭的官員和失去脊樑的側影;他們的結局,值得所有公務員引爲鑑戒。公務員的唯一選擇,是根據專業依法行政,千萬不要淪爲政客的馬前卒或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