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賴清德「閃擊」金門 軍事牌還是政治牌?(周忠菲)
8月23日,賴清德參加金門炮戰66週年紀念典禮。賴清德在致辭中,繼續宣稱「捍衛臺灣的決心」,繼續「向世界傳遞臺灣對自我防衛和維護主權的堅定信念」。(郭吉銓攝)
8月23日,賴清德率領潘孟安、顧立雄,「集體蒞臨」金門,參加金門炮戰66週年紀念典禮。賴清德在致辭中,繼續宣稱「捍衛臺灣的決心」,繼續「向世界傳遞臺灣對自我防衛和維護主權的堅定信念」。民進黨當局的信號清晰:「中國威脅仍然是防衛臺灣政策的重點」。
當天,大陸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做出迴應,指出賴清德這一公開活動,是將臺灣綁上「臺獨」戰車,是繼續「以武謀獨」,是對臺海和平穩定構成的最大威脅。發言人再次強調,「臺獨」與臺海和平水火不容。國臺辦發言人的話似乎也意有所指,幾天前,美國企業研究所AIE的智庫人員麥克.魯賓(Michael Rubin),美國國防部的高級顧問就發表高論,宣稱「臺灣應向烏克蘭學習」,對中國大陸「強力反應」,就像烏克蘭進攻庫斯克,「主動出兵進攻中國大陸」。當然,這是西方和尚釋放的「鑼鼓聽音」。
「閃擊」金門有一個重要的背景不容忽視。美國時間8月23日,北京時間8月24日,中美同時發佈消息: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邀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蘇利文,將於8月27日至29日訪華三天。
據報導,王毅與蘇利文此前已在第三地進行了三次溝通。這次,是蘇利文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身分首次訪問中國。中美雙方對蘇利文訪華的定位,是進行戰略溝通。那麼,賴清德此次「閃擊」金門,是軍事牌還是政治牌?是「進攻大陸」的「先手棋」,還是戰略上的「未雨綢繆」?
本文認爲,賴清德此次「閃擊」金門,政治牌的含義遠高於軍事牌。主要目的在於顯現「事實臺獨」的政治存在,爲自己尋找「繼續活動的空間」。
其一,美國縱容民進黨冒險主義的政策可能收緊。
目前美國國內局勢,不僅是拜登或川普的臺海政策論述,對兩岸關係將產生影響,而且是美中關係的未來走向,爲美國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高度關注。美中重新回到戰略關係這一定位,對世界釋放的資訊難以估量,必然產生重大影響。拜登看守政府,其臺海政策,對因臺灣問題而發生嚴重地區衝突的需求,可能降低。對民進黨冒險主義採取縱容的政策,其尺度可能有所調整、收縮。
當然,中美矛盾與衝突仍然是尖銳的,兩個大國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也是複雜的,中美關係新的關鍵變數是什麼,當前情況下,一時難以確定。但對民進黨而言,在「唯美是從」的屋檐下,未雨綢繆還是必須的。試設想,如果挑釁大陸的冒險政策失敗(例如,從不敢攤牌到進行戰略攤牌),那問題的嚴重性,就不是在受美國節制方面是否會被「加碼」或者遭「壓縮」的問題(如對臺灣再拋「疑賴論」),而是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再也沒有「隨時可以掉頭的機會」。
其二、賴團隊金門「集體露面」,顯示「政治存在」。
賴清德「新政」至今滿百日,也已進行了諸多公開活動,內容涉及外事、軍事、經濟、政治、文化。而重點,放在集中精力,「全面抗中」方面。其中又以包括軍事目的,具有針對性的活動爲主。如大陸「聯合利劍-2024A演習」後,金門、馬祖周邊被劃入演習區域。臺灣也頻頻舉行軍演,參加與日本的「海上合作演練」,擺出對美國主導下,對日本與菲律賓2+2合作機制,遙相呼應的態勢。
端午節時,臺軍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代表三軍統帥賴清德總統及國防部長顧立雄」,赴馬祖防區,「慰勉前線官兵」,蹬上距大陸最近約8公里,號稱「前線中之前線」的高登島、亮島,除了宣稱對北疆防務「提出工作指導」外,還提出「共同守護國家領土安全」,發揚「同島一命」精神的口號(臺灣《軍聞社》報導)。臺將領「視導」高登島、亮島,當時有一個背景相當重要,即臺灣與大陸漁民海上衝突的事還未了結,而臺灣海巡部門還在繼續「抓捕」大陸漁船。
對比之下,這次「閃擊」金門,擺出的是一個醒目的「集體出場+親臨防務」的政治姿態,新政府首腦與國防團隊「集體露面」,顯示「政治存在」的意味強烈。時間上也有「刻意爲之」的痕跡,選擇在「823」炮戰紀念日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訪華前夕。表示對金門這個被喻之爲兩岸「臍帶」敏感區域的高度重視,本身就是政治含義。時間上,同時也是顯示其「政治存在」的重要性。
過去,拜登政府在中美博弈的同時,一直在準備對華進行新冷戰,甚至不惜以戰爭狀態進行威懾。美國對民進黨的政策扶持,也主要爲了配合對中國的封鎖、制裁、甚至戰爭。民進黨在對外關係方面,也體現出強烈的軍事目的,如配合美日的軍事部署、強化美臺軍事合作等。宣稱臺灣 將「成爲中國大陸與西方戰略博弈棋盤中的關鍵因數」。現在,中美戰略互動使民進黨的謊言,顯得尤爲可笑,在金門這個被視爲「臍帶」的戰略要地「集體露面」,可對美國顯示「事實臺獨」的「政治存在」及其「價值」。
三、四個支柱之下,尋找活動空間
「520」以來,賴新政府在將「中華民國」在地化、「臺灣化」,要臺軍捍衛所謂的「國家主權」,爲「事實臺獨」而戰方面,充分發揮其挑釁性,但仍然改變不了大陸在兩岸關係上,掌握主動權的局面。大陸「22條懲治臺獨意見」的發佈,將影響兩岸的交流與交往方式,也是可預見的。
民進黨方面,至少在美國大選落下帷幕之前,需要在賴清德的「四個和平支柱」下,繼續活動(第一個支柱是「加強臺灣的防禦能力,第二支柱則涉及經濟韌性,第三支柱「國際夥伴關係」,第四支柱,臺灣「展現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
繼續圍着第一支柱,「團團轉」,大幅增加軍費預算,加大購買武器,對大陸進行挑釁,此種「非和平」的施政方式,不僅難以作爲「未來幾年政策與行動的指引」(蕭美琴在倫敦智庫的演說),而且因其冒險性,必然激起民衆的反感。如何繼續活動?只有在四個支柱之間「穿插」。
四、結語
「閃擊」金門,說明「事實臺獨」開始打政治牌,目的是繼續以所謂「政治正確」爲盾牌,試圖在「臺灣已經事實獨立」的•前提下,在中美之間「周旋」。這種伎倆,自欺欺人,無助於改變兩岸關係處在最爲複雜、最危險路口,「臺獨就是戰爭」的局面。
66年前的金門炮戰,最大的特點在於大陸通過「打蔣艦不打美艦」的方式,直接衝擊美國與臺灣的「共同防禦條約」。通過這樣的「交手禮」方式,兩岸共同守住了一箇中國。這是中國人戰爭藝術的精彩濃縮。如今在臺灣的「臺獨分子」,已經倡狂到不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可見,除了兩岸「反獨」的決心不會動搖,「臺獨分子」正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 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