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無人機國家隊 別搞錯方向(譚傳毅)

推動嘉義無人機產業聚落,蔡英文盼業界提升全球影響力。(圖/總統府提供)

蔡總統一向喜歡組「國家隊」,最近又組了一支位於嘉義的「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亞創中心)的「無人機國家隊」。

看起來「無人機國家隊」企圖發展系列無人機,從戰場觀測型無人機到戰略型長航時無人機都有。會不會又犯了好大喜功的老毛病?

例如,若想進行1000公里的源頭打擊、或打擊在灘岸集中的解放軍部隊,之前應該派遣無人機做打擊前的最後偵察、並確立打擊目標,以目前國軍實力而言,可能飛抵北京、上海或大陸沿岸嗎?既然做不到,還是放棄源頭打擊的念頭吧!

如果真有兩棲登陸這件事情,登陸之後立即轉入城鄉戰,屆時敵我混雜在一起,只有小型化與輕量化的無人機能夠發揮功能,例如蜂羣無人機。國軍何不務實思考能在城鄉戰中發揮功能的蜂羣無人機?

國軍無人機的問題:以銳鳶爲例

根據媒體報導,國軍無人機例如陸軍銳鳶原用於前進觀測,但效果不佳,後轉交給海軍偵察周邊海域;陸戰隊的紅雀無人機也是用於野戰觀測,還有研發中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以及尺寸和MQ-9B相當的騰雲無人機(但不知性能是否也相當)。

我們以俄軍營級戰鬥羣爲例,在應對烏軍海馬斯火箭炮時,先由作戰旅(下轄約2個營級戰鬥羣)派出偵察型無人機,發現烏軍海馬斯之後立即向旅部回傳情報,旅部再把情報轉給營級戰鬥羣的炮兵營;等到炮兵營開始反應,烏軍輪型機動的海馬斯早就跑掉了。這是情報流通不順暢導致。

後來俄軍炮兵營也開始大量使用無人機用以搜索、打擊和校正彈着,極大的改善了俄軍作戰效能。

誠如媒體報導,陸軍銳鳶無人機效果不佳,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銳鳶的偵察設備很差?情報無法傳輸回來?傳輸的效果很差?還是根本無法傳輸到基層部隊?

爲何陸軍不用銳鳶、卻轉交給海軍?從這點看來,銳鳶的感知性能的問題很大,對於複雜環境因素例如壓強、力矩、磁力、熱源、顏色、溼度、聲源、甚至於是放射線的感知能力或許根本就沒有,更別說自主(AI)偵察的能力。銳鳶有的,可能就是一部簡單的雷達,乾脆交給海軍比較實在。

如果連銳鳶都不適用了,戰略型長航時無人機例如MQ-9B就更是不適用,就算看得到卻打不着、打得到卻不敢打!未來「無人機國家隊」實在沒必要研發這種大型無人機,還不如發展小型蜂羣無人機比較實際。

蜂羣無人機纔是國軍的未來

軍方動輒喜歡高論「不對稱作戰」,但是做的全都是「對稱作戰」;例如國機國造、國艦國造或潛艦國造等等,都是拿着國軍的小胳膊去和解放軍的大腿較勁,把有限的資源全都浪費在邪惡的大腦裡面。

勉強算得上是「不對稱作戰」的,大概就屬蜂羣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Cluster),當然還包括無人導彈艇、無人潛航器、無人戰車等等。

蜂羣無人機初期設計是假定單架戰機遭到打擊,鄰近機羣可以採取飽和式甚或自殺式攻擊對方。2016年10月,美海軍3架F-18戰鬥機投放103架山鶉(Perdix)小型無人機,開啓了蜂羣無人機攻擊系統的發展。

蜂羣無人機可在第一波配合其它載人部隊,打擊敵軍指揮中心、防空系統、海空軍兵力、導彈陣地和雷達站等,成本遠比飛彈低得多。

蜂羣無人機必須具備相當的自主能力,這樣纔可能自主協調對敵展開行動的低成本中小型無人機集羣。這裡所謂的自主指的就是AI技術,而且必須和C4ISR連結在一起,才能最大化擴張其功能:不間斷偵察與打擊、以小博大的系統化作戰、低成本與低風險。

蜂羣無人機發展至今已具備實戰功能,主要由多架小型無人機、遙控指揮母機、資料鏈傳輸等組成。其中,遙控指揮母機是蜂羣作戰(忠誠僚機)的中樞,可由地面控制站或空中母機負責操作。

明確了作戰目標之後,遙控指揮母機開始規劃行動,包括:目標分析、蜂羣編配、威脅分析、任務分配、戰術規劃、航路規劃、協同規劃等,展開對地、對海、對空作戰。

還有更重要的,蜂羣無人機可進行城鄉作戰。蜂羣無人機以其匿蹤特性飛臨建築物,對重要部位進行爆破、狙擊、騷擾、斬首,製造恐怖的政治與心理影響。

未來解放軍必然大量出動中長程無人機和蜂羣無人機攻臺,甚至於進行斬首行動,國軍必須有反制方法。

反制蜂羣作戰

雖然蜂羣無人機具有智慧化、數量多、小型化、低成本等優勢,但是缺點也不少,例如防護力差、機動力弱、「蜜蜂」之間數據交換過於頻繁可能泄密等問題。國軍可針對蜂羣無人機的弱點採取反制措施。

第一,提升偵測效能。當前超寬頻成像雷達、主動/被動陣列雷達、電視攝像、紅外和磁力感測器,甚至於是地面觀測站等,都可探測蜂羣無人機外形、聲音、紅外等情報。

第二,軟殺。針對蜂羣節點進行電磁干擾、壓制及欺騙、切斷或擾亂蜂羣無人機導航、個體之間及與控制中心的傳輸鏈,也可向蜂羣控制系統注入病毒,進而俘獲或使其自毀。

第三,硬殺。運用雷射武器直接打擊解放軍蜂羣無人機,或以飛彈摧毀對方維持無人機運作的通信衛星和導航衛星(中科院曾試射若干次「射高無限」的飛彈)、地面控制站、通信中繼和指揮所等關鍵節點,並對有人機與無人機基地、陸地、海洋實施打擊,搗毀蜂巢。

第四,以集羣對抗集羣。實施無人機前出偵察,並配合無人機的電磁對抗、自殺式集羣攔截和防空作戰,增強對蜂羣的攔截能力。

軟殺方式可能在浪費時間,特別是干擾無人機與地面站通信。因爲未來的無人機智能化程度將越來越高,「人」的因素不斷減弱。同時,電子欺騙能力增強,無人集羣通信擴頻、跳頻的廣泛使用,電子作戰最終將會達到動態平衡狀態,很難出現某方壓倒性的優勢。

看起來,硬殺才是硬道理!國防部戰規司提出「科技與火力取代人力」之際,不可忽視空軍無人機與海軍無人艇和無人潛艦的發展。這不但可以節約兵力、發展技術、更是不對稱作戰的重要組成。

結論

國軍往往耗費巨資於「對稱型」的國造武器,但對於真正「不對稱武器」例如輕量化、小型化與無人化的武器卻嗤之以鼻。

如果,國軍馬上取消一系列「國造」計劃,把資源投入到集羣無人武器方面,相信可以獲得立即的防禦性效果。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