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劉亦婷嫁作人婦,成爲美國普通中產,25年的育娃騙局破碎

文丨九九

編輯丨吃瓜崽崽

這句話宛如當年那件事的真實寫照。

25年過去了,看見劉亦婷現在的生活,那場驚天騙局才緩緩浮出水面。

勵志女孩竟變營銷鼻祖

說起這本《哈佛女孩劉亦婷》,當年可是被許多的中國家庭奉爲圭臬。

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於寫育兒經歷更是信手拈來。

在這本書裡詳細的講述了劉亦婷從出生到上哈佛的整個人生經歷。

營造出一種只要跟着書裡內容照做,你的孩子就也能上哈佛的錯覺。

儘管書中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可那些被留學衝昏了理智的家長們還是瘋狂的去搶購。

連帶着掀起了一股“雞娃”熱潮。

“雞娃”的意思就是給孩子打雞血,從小教育她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考個好大學。

書中大量的內容乍一看覺得很有道理,細細看才能品出其中有悖常理的地方。

其中有部分內容講述的是關於孩子“耐力”的訓練,讓還在上小學的劉亦婷徒手握住冰塊堅持十五分鐘。

且不說一塊冰能不能堅持十五分鐘不化,就說這種行爲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真的不算殘忍嗎?

後來很多嘗試模仿的大人都不能堅持到十分鐘,書裡卻說劉亦婷真的堅持了十五分鐘。

除了握冰訓練,還有踮腳尖訓練。

劉亦婷生生的靠在牆邊踮腳堅持了三十分鐘。

孩子的專注力忍耐力固然重要,但是有必要採取這種方式嗎?

這些書中講述的教育理念不禁讓人覺得它只是個用來賣書的“噱頭”。

但出版方最開始卻說本書沒有做任何營銷,甚至還做好了貼錢的打算。

難道真的沒有任何營銷嗎?

據說,當時這本書的編輯可是沒少爲了預熱做準備。

不僅把這件事登上各大報紙,還開了許多場講座。

那個年代的中國家長尚不清楚關於外國名校錄取的門道,很容易被哈佛二字衝昏頭腦。

不僅自家的孩子沒考上哈佛,就連已經在哈佛畢業的劉亦婷過得也不是那麼好。

這本書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考上哈佛 靠的卻不是自身成績

劉亦婷最初也只是個普通女孩,比起別人來說或許十分優秀,但比起那些真正的天才可就差遠了。

那些真正的學霸都沒有機會出國,她到底憑藉的什麼考上哈佛呢?

時間回到1996年,那時候的中美關係十分友好,經常有兩國學生互相交流的機會。

劉亦婷就是那些幸運兒的其中一個,她與二十多名中國學生去美國名校進行參觀。

在電視臺記者採訪問題時,劉亦婷給出了不同於他人的答案。

記者問他們想不想來美國上大學,其他的孩子們都說想,可劉亦婷卻說了這樣一番話:

此言一出,震驚一衆美國記者,她這麼小的年紀卻有這樣高的覺悟,可見這個女孩真是不一般。

但這並不能成爲她順利留在美國的原因。

她能考上哈佛的決定性因素其實是信息差。

要知道,去美國的頂尖學府留學看的可不僅僅是成績。

中國那麼多天才,能進去的少之又少,反倒是她一個略顯普通的人進去了。

這是因爲當時大多數中國家庭不知道哈佛大學的招生途徑和要求是什麼。

只覺得只要成績足夠好,就能進得去。

而劉亦婷的父母早就託人在美國打聽好了辦法。

當他們得知需要豐富的社會經驗時,毫不猶豫的就給劉亦婷打造出了一份完美履歷。

據說,他們還拜託了拉瑞給劉亦婷寫了一封推薦信。

這個拉瑞就是她赴美交流期間住的那個房子的男主人。

他的來頭可不小,是美國律師協會中國法委員會的主席。

他的推薦信含金量更是很大。

在美國這個相對來說更注重實踐經驗的國家,考試的成績反而並不是那麼重要。

於是劉亦婷就在家人的運作之下考上了哈佛。

畢業之後她也從事過很多工作,最後順利嫁進了一箇中產之家。

雖然比起大部分中國家庭來說,她已經很成功了。

但是因爲她說的這句話,徹底將她的經歷變成一場騙局。

雞娃不如自雞

本來已經達到了尋常人終其一生難以企及的高度,但依然被大衆口誅筆伐。

這一切都與她母親爲她打造的人設脫不開關係。

因爲她的母親把她的人生描繪的過於傳奇,所以大家在知道她在美國只是一箇中產家庭時候,感到有很大的落差感。

但這也是人家自己的事情,本身不應該過多評價。

問題就出在了劉亦婷曾經寫過的一篇日記中。

她在日記中寫道,自己有一次和母親坐車出遊時,看到了底層那些迫於生計出來做體力活的人。

她當時心裡觸動很大,發誓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的經濟發展。

還有之前劉亦婷說不打算在美國上大學,結果卻還是進了哈佛大學的校門。

其實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產生意見,覺得劉亦婷表裡不一。

但劉亦婷表示學成歸來後還是會回國支持經濟發展,大衆便沒有再說什麼了。

結果二十多年過去,劉亦婷不僅沒有回國發展,反而在美國嫁了人。

甚至把國籍都改了,看來是一輩子都不打算回來了。

用着劉亦婷的故事做噱頭刺激那麼多中國父母去購買書籍,結果她現在卻成了這個樣子。

這纔是大家覺得被欺騙的根本原因。

人貴在自強,家長的引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動力。

只有孩子發自內心的想要學習時,效率纔是最高的。

一味地生搬硬套只會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其實是不利於健康發展的。

這個故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給娃打雞血沒錯,但是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更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

那麼多家長模仿了他們的家庭教育,最終成爲劉亦婷的,卻只有劉亦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