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脫鉤到去風險化,是美國的策略調整還是實際變化?(蔡鎤銘)

美國總統拜登在聯大演說籲美中負責管理競爭是去風險非脫鉤。(資料照/達志影像)

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美國一直被視爲世界的超級大國,其政策和舉措對全球產生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美國對中政策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特別是,關於美國從「脫鉤「(Decoupling)到」去風險化「(De-risking)的策略調整引發了各方的熱議。這一變化是否意味着美國對中國的態度真正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或者只是一種表面上的策略調整,仍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本文將探討這一問題,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全球影響。

從脫鉤到去風險化:策略調整的背景

「脫鉤」一詞最早在美國政界興起,特別是在川普政府時期,美國政府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試圖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包括加強對中國的貿易限制和技術封鎖。這被視爲一種政治手段,旨在壓制中國的經濟崛起和影響力擴張。然而,這一策略在實施過程中引發了複雜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切。

「去風險化」這一概念的提出似乎是對「脫鉤」策略的一種新表述。它強調降低風險,而不是完全切斷與中國的聯繫。此概念首次由歐洲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她在2023年3月底闡述對中政策時首次提出了對中「去風險化」的概念。她表示,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此後,美國政府也頻繁使用「去風險」的論調,宣稱美國正在尋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

策略調整還是實際變化?

面對這一策略調整,一個關鍵問題出現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臺上:這是否意味着美國對中國的態度真正發生了實質性變化,還是隻是表面上的策略調整?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考察這一變化。

首先,從言辭上看,「去風險化」似乎是一種更爲圓滑的措辭。誰不喜歡降低風險呢?這只是一種更聰明的方式來思考需要採取的措施。然而,正如一位外交部官員所指出的,「去風險」只是一種話術,本質上仍然意味着美國試圖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實施技術封鎖,以實現自身的政治和經濟目標。因此,這種策略調整更像是一種表面的改變,而非實質性的變化。

其次,關鍵領域和關鍵技術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去風險」的三個「關鍵」領域是:關鍵物資、關鍵領域和關鍵技術。這些領域和技術的選擇可能會影響策略的實際效果。例如,在稀土資源、人工智能、量子科學等關鍵領域,美國可能會繼續採取措施,試圖在這些領域對中國進行「去風險化」。這表明美國仍然將關注一些關鍵領域,試圖削弱中國的能力。

第三,實際行動也是評估策略變化的關鍵因素。儘管美國政府提出「去風險」的口號,但一些美國企業和高管紛紛訪中,表達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這似乎與政府的政策立場相矛盾,暗示着美國內部的分歧。這也引發了質疑,即政府是否能夠成功實施「去風險」策略。

全球影響

無論「去風險」是策略調整還是實際變化,它都可能對全球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全球供應鏈可能會受到干擾。尤其是在一些關鍵領域和關鍵技術上,這種策略調整可能導致供應鏈斷裂或不穩定。這將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全球化時代,供應鏈的暢通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其次,「去風險」策略可能導致全球分裂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影響了國際合作和多邊制度,「去風險」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緊張局勢。此外,美國的盟國也將受到這種策略的牽連,需要在美國和中國之間保持一種平衡,這將增加地區和全球穩定的不確定性。

最後,「去風險」策略可能使全球市場變得更加不確定。不確定性通常會導致投資者對市場產生疑慮,可能引發金融市場波動。這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都構成風險,因爲市場的不穩定可能會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結論

「從脫鉤到去風險化」的策略調整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尤其是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關係中,中國和美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雖然這一變化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策略調整,但它是否代表了美國對中國的實質性態度變化仍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在全球範圍內,這一策略調整可能對供應鏈、地緣政治和全球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儘管「去風險」是一個相對新的措辭,但我們需要繼續密切關注美國政府和企業的實際行動,以更好地理解這一策略的影響和後果。與此同時,中國和其他國家也需要認真考慮如何應對這一策略,以維護其自身的利益和全球穩定。只有通過對話和合作,纔有可能解決全球面臨的複雜挑戰,實現共同繁榮和和平發展。

(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