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理解臺灣文化之我見—— 從《島嶼DNA》一書說起(周舟)

移民,是臺灣人組成的基因,也構成了臺灣文化的底色。從福建漳州、平潭與廣東客家的移民,是大陸移民漢人的主要構成,在與原住民、外來殖民的多種族混合,形成了臺灣人的混合種族特點,這也讓文化的一脈相承與人種的混合下,讓文化的沿襲有許多破損和斷裂。(圖/達志影像)

2024年9月,這是我第7次踏上寶島臺灣,依舊感受到那份熟悉與親切。然而,這次的身分有所不同,我作爲一名交換生將在臺灣度過一學期。在這段時間,我不僅延續了以往對臺灣的感官體驗,更讓我在文化層面得以深入探索和理解這座寶島。恰逢其時,我有幸選修了黃東烈老師的文化研究課程,通過課堂導讀與實地走訪的結合,切身體會到臺灣文化的多元與深厚。臺灣文化是什麼?這次的再度到訪,又讓我對臺灣文化增加了哪些瞭解?以下,我將從歷史、傳統與現代三個方面,分享我對臺灣文化的淺見。

從歷史看臺灣文化

臺灣的歷史,在大部分的史學研究中,被認爲是至今的400年,其中包括有三國—荷蘭時代、鄭氏時代、清代、日本時代及戰後。在《島嶼DNA》一書中,作者通過分析臺灣人的血統,來分析臺灣文化,書中描述臺灣人特徵是:多樣而獨特。具體原因是「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大部分臺灣人是移民者與本土原住民混血的子孫」(陳耀昌,2015)。移民,是臺灣人組成的基因,也構成了臺灣文化的底色。從福建漳州、平潭與廣東客家的移民,是大陸移民漢人的主要構成,在與原住民、外來殖民的多種族混合,形成了臺灣人的混合種族特點,這也讓文化的一脈相承與人種的混合下,讓文化的沿襲有許多破損和斷裂。

在臺南文學館的展覽中,我看到這樣一段話「火車載來了什麼:殖民現代性」,殖民的本質當然是經濟掠奪,但殖民現代性帶給了臺灣人複雜的感受,火車就是典型的代表,震驚、害怕、好奇,在被殖民的同時,也輸入了文化,這從客觀上,也造成了部分臺灣民衆對中華民族歷史與民族的歸屬感不強。當然,從歷史層面上看,臺灣人民也是與外來統治者的不斷抗爭史,在荷西殖民時、日據統治時,一直都存在着民間團體與外來壓迫統治者的不斷抗爭,這也從反映出臺灣人不接受壓迫的鬥爭精神,這也呼應着整個中華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從傳統看臺灣文化

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存來看,我認爲「五德八義」的傳統文化在臺灣人民身上有具象化的呈現。例如我認爲大部分臺灣人都具備着「溫、良、恭、儉、讓」的良好品德,公車捷運的愛心座椅不會有人故意搶佔,街道乾淨沒有垃圾,任何時候都會自覺排隊,這些細微處的小事,反映着大多數民衆的素質,這也正是儒家文化的道德要求。而八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更是被寫進了臺北市的街道中,刻在了人們的心裡,這些傳統道德與禮儀,構成了臺灣的「人情味」,展現了臺灣人的溫和謙虛,處處充滿着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善良與友愛,這也是我眼中看到的臺灣最美風景。

《島嶼DNA》一書在談到臺灣混合血統的構成特點中,也從歷史角度分析了臺灣人性格的構成因素,雖然荷蘭、日本等國對臺灣有佔領和殖民,但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宗教信仰,豐富了臺灣的多元文化。如今,多元文化的臺灣社會,秉持「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讓文化相容幷包,持續融合發展,展現出更加多彩的文化魅力。

從現代看臺灣文化

早期的流行音樂代表人物如李宗盛、羅大佑和張雨生,到新聲代跨界的五月天、伍佰、陶喆和周杰倫,這些傳遍華語樂壇的流行音樂,臺灣佔據了半壁江山。爲什麼流行音樂和臺灣文化密不可分,我認爲這與臺灣的現代化發展程度密切相關。臺灣在戰後經濟發展迅速,由政府主導的六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與蔣經國時期的十大建設,讓臺灣擺脫了對美援的依賴,加速了工業化程度,達到了高速經濟成長的目標,躋身亞洲四小龍經濟體。經濟的發展提升了臺灣的現代化程度,也讓臺灣實現了與國際的更密切接軌。

現代文化在臺灣處處可見,高聳入雲的臺北101,時尚氣息的西門町,現代藝術的富邦美術館,流行音樂的南港臺流中心,這些都彰顯著臺灣現代文化的勃勃生機。在世新大學內,街舞嘻哈、刺青髒辮等各種西方文化也在校園中輪番上演,無處不標榜着年輕同學的獨特個性。現代,是臺灣青年羣體的底色,也展現着一個社會寬廣包容的心態。在臺灣,不用擔心自己的文化找不到同溫層,在你自己興趣領域中,總有一種文化來接納你、包容你、理解你,這也是現代文化最需要的人文關懷。

那臺灣文化究竟是什麼?

在我看來,臺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伸,也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它不僅很好的保存了中華傳統「儒釋道」的文化精髓,更是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不斷深化,發展出屬於臺灣特有的島嶼文化。「和而不同但又相容幷包,溫良恭儉卻又個性張揚」,這就是我眼中的臺灣人,也是我眼中的臺灣文化。

(作者爲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博士研究生、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交換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