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文資保護的活化與實踐(劉建浩)

臺北市定古蹟「建國啤酒廠」,政府促進建國啤酒廠轉型爲校園用地,不僅能解決北科大校地不足的困境,且能實現文化資產的活化再生。(本報資料照片)

隨着建國啤酒廠的轉型計劃步入新階段,政府在戮力滿足學校師生教學的條件下,促進建國啤酒廠轉型爲校園用地,此一規劃背後反映了政府在教育資源與文化遺產保護上的雙重重視。不僅能解決北科大校地不足的困境,且能實現文化資產的活化再生,爲城市創生的未來樣貌,注入新的動能。

近年來,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活化成爲社會的議題之一。文資團體奔走爭取保留,卻對於後續的文化資產修復、維護管理等長遠作法,卻付之闕如,問題是丟給政府,要中央與地方政府買單,落得文資團體,只負責催生、不負責養育,然後丟出一句:「笨蛋,問題出在政府」,這樣缺乏持續且有效的管理能力,導致所謂的文化資產空間,幾乎變成廢墟、蚊子館 。

這些號稱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爲己任」的文資團體,但卻因缺乏具體修復行動也與和有效的活化能力,導致歷史建築長期荒廢、毀壞,不僅損害了文化資產,也讓社會對文化保護失去信心。建國啤酒廠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過度強調文化遺產的「原貌保存」,而忽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賦予場域新的生命與價值。結果文資保護流於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狀態,僅有少數象徵性的修復工程,卻無法真正讓這些遺產與當代社會產生連結。

相形之下,北科大對建啤所提出的願景與活化計劃,從教育優先和社會關懷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更具遠見且能落實的文化資產再生模式。建啤空間將納入北科大文化資產保存暨活化應用的規劃中,遵循《文資法》及臺北市政府文資審議會審查通過之修護再利用計劃,不僅僅將啤酒廠視爲一個古蹟,而是將其融入校園,並賦予其新的教育功能與社會價值。吸引更多年輕創意人才,迴應全球趨勢推動歷史遺產的創新應用。

建國啤酒廠的場域可以是集文化創意、技職教育、鄰里參與及綠色校園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展現將文化資產融入現代社會的實際可能性,這不僅讓校園師生受益,也讓周邊社區得以共享這片空間。

北科大也不僅僅是教育機構,更是文化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實踐者。期盼透過對歷史建築進行修復,達到教育創新與社會參與,讓百年文化資產重新煥發生機。此一行動也揭示了文化資產團體應該反思的現況。

文化資產保護應該超越形式上的修復,以教育思維與實際行動,讓文化遺產成爲社會資源的一部分。

文化資產不應該只是少數人的歷史「紀念碑」,而應該成爲社會教育、公民推廣與社區互動的重要載體。北科大所提出的轉型計劃,透過大學社會責任精神的實踐,使文化資產保護與教育發展相輔相成。透過校園建置與古蹟活化,培養更多技職人才,並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在地文化的脈動,從而激發對文化保護的責任感。

(作者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進修部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