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協商民主有辦法(汪明生)
「兩岸合作預防犯罪」互動會議,13日在銘傳大學舉行。(主辦方提供)
2022年5月13日在臺北銘傳大學舉辦了一場「兩岸合作預防犯罪」的研討會。值得介紹的是,這場會議的開會方式有別於一般,是採用了互動管理(Interactive Management)的複雜社羣系統工程設計操作,共有13位來自產官學界的跨領域參與者,經過4個多小時數個回合的發散收斂,先將65個原始課題策略精簡整併爲24個,繼經優先票選爲10個,再以結構比較與套裝軟體支援,產出整體課題明確合理的增強結構。
IM是一套民主與科學的開會方式,能讓每位參與者對等尊重暢所欲言,全程錄音錄影公開透明,並能有效獲得符合衆意的羣體共識,充分體現了成熟民主社會中應有的共和主義公民身份觀。
如此的民主協商程序方法,是於1980年代即已在美國開發成熟,並且隨即由大陸科學領域的奠基人以學術交流方式引進,只是在黨國一體的體制之下,實際上大概還用不上。臺灣則繫於2000年引進,迄今已成功舉辦了50餘場。
3年前大陸高層已經出於高度善意,提出以民主協商方式獲致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然而臺灣在眼前的輿情政局下迄未正式迴應。相信不是各界關注壓力不大,而是概因政黨組織文化,學者專家領域,媒體報導角度,加以受制於臺灣解嚴民主30年以來,仍然存在的許多當時匆匆帶過,未能按部就班的體制建構與公民養成基礎工程。前者例如地方自治,後者即如公民治理。
以引領西方價值的美國經驗中較爲相關的部份,大體即是Public Affairs領域。最早在黨外時期即有海外的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隨着解嚴的1990年代,總統府的參軍室低調地改成了公共事務室,幾個大媒體與主要的外商公司都設立了公共事務部門,高雄的中鋼公司也將公關處改成了公共事務處。然而一直到近來的CSR與ESG等,是在金融認證國際接軌的要求下,臺灣的實務運作纔不得不趕鴨子上架。
至於學術界,可以談談美國的經驗。相關的領域繫有1970年代即引進臺灣的MPAdministration與MBAdministration,前者是於1920年代將政府的穩定運作自更替的政黨政治中分離出來,後者則爲了復甦帶動產業經濟與全球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相隔了二戰的這兩個領域,其實當時的MBA主要乃是參考了MPA而設。然後則是1970年代的美國社會,在議題帶動的內外變遷之下,爲求濟補資本主義的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而衍生髮展貴在自發的MPAffairs。這三者之間的順序邏輯,大致即是人類發展的政府(傳統威權)統治、市場(現代經濟)管理、與社羣(後現代民間)治理。臺灣的情況交互混融,存在區位世代的各種差異。
1990年代是臺灣質變的相應階段,然而資本主義的私利營求與傳統封建的表羣裡,仍然明顯制約了原本應由的脫胎換骨向上提升。曾亦有謂西方2、300年的民主素養臺灣不易於2、30年間蓄涵養成。然而眼前政黨失靈牽動全球的臺灣,究竟是魚是龍或戰或和的難題考驗,似乎也已到了圖窮匕現不容再拖的時刻。
民主治理與訓政時期的要義,本在着墨自現代菁英領導(elite directed)而至後現代導引菁英(elite directing)的轉換調適。臺灣雖已錯過循序漸進的多次機會,然而就像許多經驗環節的移植生根一樣,國人早已習於自我拿捏的短平快步調特色。
基本符合民主治理分散(disjoined)精神,發自個體成於社羣的IM,或正可謂:管理旨在治標,方法原是小技,然當機緣已至,小兵可立大功。(作者爲孫文南院院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