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科創要素資源進入中國第一站,何以是臨港?
臨港新片區正在搭建科技類跨境收併購審覈功能性平臺,試點科技類企業收併購輔助審覈模式,簡化科技類境外直接投資(ODI)審覈流程。
“目前平臺正在積極搭建中,預計2025年完成。”上海技術交易所國際交易中心(下稱“上技國際”)總經理屈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技國際還在建設一個數字化平臺,以解決跨境技術貿易面臨的痛點、堵點和難點,“目標是建設全球資本與科技創新策源的戰略樞紐和開放樣板。平臺建設分三年推進,預期今年年底走通通道。”
當前,上海正在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作爲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試驗田,臨港新片區也正優化整合技術、資本、人才等科創要素資源,推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離岸支點”建設,打造海外要素資源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國內要素資源走向國際的橋頭堡。
破解跨境技術交易難題
近年來,我國跨境技術交易取得顯著進展,高新技術產業在技術交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領域成爲技術交易熱點。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市技術進出口合同金額181.3億美元,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其中出口合同金額128億美元、進口合同金額53.3億美元。
跨境技術貿易的高質量發展,也是推動臨港成爲“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的有效助力。2023年,臨港辦結技術進出口備案登記53筆,同比增長35%,合計金額8621萬美元,同比增長0.24%,其中技術進口35筆,合計金額3416萬美元;技術出口18筆,合計金額5204萬美元。
但是,跨境技術交易仍面臨諸多難點、痛點,尤其是真實性難判斷、技術估值難等。
“當前技術成果估值面臨多方挑戰,投資方估值準確率低、成本高,融資方因財務數據和隱私問題受限。估值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不足,影響科研機構和人員的項目推進。”屈林說,跨境技術貿易能夠有效促進全球科創要素資源流動,但需要綜合性功能型樞紐平臺的支撐。
更具體來說,在技術商業化過程中,國內缺乏國際化的一站式驗證和轉化平臺。國際技術貿易手段落後,購買境外技術所有權程序複雜、渠道不暢。同時,跨境技術貿易具有複雜性、綜合性,目前國內尚缺少覆蓋全方位服務體系的一站式平臺,缺少助力中小科技企業走向海外的一攬子服務平臺,缺少技術底座賦能保障國外先進要素引進來的公信力平臺。
攻克難題的突破口,放在了臨港新片區。
2023年3月24日,上技國際在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也就是上海技術交易所的國際版。作爲科創發展新引擎,上技國際要充分利用新片區作爲開放平臺和科創高地的要素資源、政策優勢,着力探索創新跨境技術交易結算、孵化落地業務新場景和新模式,積極打造國內企業“走出去”、海外技術“引進來”的生態體系,助力臨港新片區成爲國際化技術貿易樞紐。
一年多來,上技國際一方面搭建科技類跨境收併購審覈功能性平臺,該平臺還將探索承接新片區科技類ODI部分審覈權限,由上技國際及其合作的跨境技術服務機構輔助、識別、認定科技類公司及其ODI項目的類別和價值,爭取開通科技類ODI“白名單”快速審批通道(每年限額50億元科技類ODI人民幣外匯快速審批額度)。
屈林表示,該平臺可以爲企業解決科技類併購項目評估、確價難,ODI資金“走出去”難的難題。
另一方面,則是基於數字化平臺的搭建,建設符合國際技術貿易標準和要求的跨境技術交易制度、交易體系和交易模式,構建境內境外一體的跨境技術貿易生態體系。
當前,數字化平臺已完成了跨境技術貿易科技經濟商服務生態體系和跨境技術貿易框架體系的初步搭建,聚集了一批科技服務機構,制定了跨境技術貿易機構准入和管理細則、海外技術意向掛牌和信息披露規則、跨境技術交易暫行規則、技術交易保證金管理細則等。
同時協同商務、外匯、上證所、中國電子標準研究院、銀行、律所、評估機構、技術轉移平臺等政府部門和專業機構,平臺將可以提供從項目受理、信息發佈、項目路演、技術價值評估、場內掛牌交易、場外撮合交易,到交易結算、鑑證等一體化綜合技術跨境交易服務。
目前,上技國際已經鏈接美國、歐洲、日韓等多區域渠道和資源,匯聚海外成果1400項,針對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電子芯片等行業設置專題板塊。
營造類海外創新環境
在打造跨境技術交易結算便利化通道、建設世界級跨境技術貿易樞紐的同時,五年來,臨港逐步構建了開放型科創體系,帶動創新策源和國際創新協同能力穩步提高。
1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明確提出,支持在臨港新片區建設全球離岸創新基地,探索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離岸支點”機制。
“臨港新片區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在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營造開放創新生態等方面,對全市起到了重要示範帶動作用。”3月26日舉行的2024臨港科創大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尚玉英表示,市政府將繼續支持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在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承擔起更重責任、發揮出更大作用,加快建設國際協同創新示範區。
同時,科技創新策源新高地建設有序推進。臨港已經連續舉辦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推動全球科技合作。建立了科技創新型平臺19家,推動共性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建設高能級創新策源平臺,佈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貫穿“基礎創新—應用創新—科技型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全過程科技創新體系。新片區成立至今,專精特新企業從26家增長到473家,高新技術企業從254家增長到1493家。
同時,臨港還打造了“千億級”產業基金集羣,構建多層次產業基金體系,撬動社會資本逾3500億元,約佔上海市基金規模的1/6;實施“科創金融夥伴計劃”,設立200億規模的臨港科創母基金。
當前,科技創新正成爲新片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乘數效應持續放大, 新一輪科技創新政策迭代更新,升級版產業支持政策陸續發佈,重點實驗室紛紛佈局,科技轉化成果不斷迸發,科創企業加快集聚。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表示,臨港新片區科技創新正邁入2.0時代。接下來將緊扣五大創新工程(開放創新工程、基礎創新工程、企業創新工程、孵化創新工程、生態創新工程),持續夯實科技創新的四樑八柱。
在開放創新工程方面,吳曉華表示,臨港要努力成爲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營造類海外創新環境,吸引海內外頂尖科研人才、頂尖科研機構、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企業扎堆臨港。
截至2024年7月,臨港實現國內人才引進落戶9.7萬餘人,年均增速達97.23%。累計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505人,其中具有外籍和海外背景的人才佔比超過50%。累計發放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1110份。
在基礎創新工程方面,臨港已聚集了臨港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中國重燃、海底科學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亞太颱風研究中心等“國字號”戰略科技力量,要充分發揮好這批國家隊的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點燃臨港科技創新“核爆點”。
企業創新工程中,將充分發揮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科創新銳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空間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一批國家級的卡脖子技術在臨港實現攻關突破;孵化創新工程中,將不斷優化臨港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和風險共擔的機制,打通科技創新“最初一公里”;生態創新工程中,通過辦一場大賽、做一個品牌來引進一批項目。
“我們正遴選一批龍頭企業,通過‘一企一方案’給予專項支持,着力培育成‘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同時大力支持科技型企業的成長髮展,配套上海市最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住房政策,提供成本更低、服務更優的發展環境,營造科技型企業‘鋪天蓋地’的濃厚氛圍,讓臨港成爲令世人矚目的‘創新創業之城’。”6月21日舉行的臨港新片區高水平開放大會上,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