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爲卡瘋狂,背後隱患重重

12歲女孩1年花了5萬多買卡牌,某班級3/4的學生承認拆卡“上癮”……近年來,隨着集卡、拆卡、玩卡遊戲風靡校園,不少中小學生包括幼兒園的“小卡迷”,爲購買各種“稀有卡”“典藏卡”不惜花光零用錢,甚至去偷盜家人錢財。孩子們眼中的“萬人迷”,卻成了不少家長的心頭刺。

隨着集卡之風盛行而來的是一些亂象。很多售賣卡牌的店鋪熙熙攘攘,孩子們無視價格一包接一包抽卡,地上扔滿“廢卡”;一些拆卡直播間裡“未成年人禁止下單”的標識形同虛設,主力軍就是10至13歲的未成年人;部分稀有卡牌被炒到了單張10萬以上的天價;有孩子用家長的手機購買卡片時,掉入騙子花言巧語編織的陷阱,損失慘重……

“瘋狂的卡牌”的背後是隱患重重,其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集卡之風爆火,刺激過度消費。“小馬寶莉”“魔卡少女”“奧特曼”等卡牌紅極一時,緣於孩子們渴望接近自己喜歡的動漫IP。但在卡牌分出三六九等,盲盒抽卡越玩越刺激,“黃牛”炒作卡牌收藏變現價值,種種誘因烘托出的一片虛假繁榮中,孩子們爲卡瘋狂,輕易就會陷入消費的無底洞。當遊戲遠遠超出了少年兒童的消費能力,退款糾紛頻發卻因舉證困難難以追回,這份快樂也就變了質。

集卡之風“狂奔”,容易激發孩子的賭性。比“入坑”更可怕的是上癮。“經常是同一批孩子一週來好幾次,唸叨着想抽‘彩虹卡’(稀有卡)。”而走進直播間、交流羣,可以看到線上卡牌“以小博大”的情形更加瘋狂。商家通過細分卡牌等級、開發遊戲對戰模式等,吸引消費者不斷購買,想盡辦法去賭一個概率極小的稀有款。拆盲盒的過程會帶來一種精神滿足,激化人的“賭徒心理”,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尤其容易被誘導,不知不覺間沉迷其中,小小年紀就體驗到“被套牢”的滋味。

卡牌成“硬通貨”,會引發虛榮攀比等不良風氣。多名小學生告訴記者,時下卡牌是同學間的“社交密碼”,不玩卡牌會被認爲“落伍”,有了好卡牌更是等同於有了好人緣,很多孩子玩卡牌的初衷,是爲了和小夥伴“保持一致”。“買卡不炫,等於白買”的虛榮心帶偏了青少年。他們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去玩卡,只爲在社交中被點贊、羨慕,乃至崇拜。長此以往,不僅會損失錢財、耽誤學習,也會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三寸卡牌,如何確定其價值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讓卡牌行業更好的發展,必然要遠離炒作、騙局、金錢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