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痛到不想走路 醫生:小心幼年關節炎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高羽璇表示,幼年型關節炎會有關捷腫脹的狀況。(鄭鬱蓁攝)
關節炎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一名學齡前男童,到了五歲還在坐娃娃車,七歲都還無法握筆寫字,尤其每天清晨起牀都「痛到不想走路」,家長原以爲孩子是發展遲緩,故意喊痛不想上學,持續復健卻不見效,就醫後才發現類風溼因子偏高,竟是罹患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
收治該名男童的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高羽璇表示,這名男童經過核磁共振檢查後,才發現包含手腕、肩膀、膝蓋和腳踝等多處關節腫脹,且關節有纖維化的現象,確診後發現是多關節型關節炎。
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侵犯16歲以下青少年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可分爲少關節、多關節、全身性等7種類型,最常見侵犯患者全身上下1到4個以下的大關節處,包含膝、踝、手腕等部位;若肩關節、腳指和腳掌交接的小關節處有5個以上的發炎位置就是多關節型,嚴重的話,會發燒、淋巴腺和肝脾腫大。
高羽璇表示,根據健保局資料,臺灣每年約有200名新生兒罹患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發生率每十萬名中,就有5人。好發於16歲以下青少年,尤其集中在十歲。不少孩童可能走路怪怪,或常常喊痛,常被診斷成發育遲緩,甚至家長還以爲小孩是裝病不想上學而被忽略,一旦延誤就醫,可能造成長短腳、行動不便,失明等傷害。
不過透過用藥和持續復健,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可以獲得控制,尤其越早治療,越能避免關節變形,造成未來長短腳等症狀。該名七歲男童,後來透過藥物已經能和同儕過正常的團體生活,可以正常運動和寫字。
高羽璇建議父母,正視孩子的疼痛抱怨,尤其持續六週以上,且容易會有晨僵現象,也就是剛睡醒食關節活動特別不順,就可能是罹患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及早治療,就能及早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