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生籲善經濟翻轉世界

瘟疫蔓延時,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何日生表示,企業幫員工保住飯碗,就是實踐善經濟。(何日生提供)

新冠肺炎重創全球經濟,提供人們深刻反思。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何日生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指出,新冠肺炎擴散全球,許多國家困在局裡,動彈不得,此時正是企業推動善經濟的好時機,目前已有許多企業出錢出力投入防疫工作,並努力保住員工飯碗,有企業不僅不裁員,還適當加薪,具體實踐善經濟。

何日生爲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2018年春天,他赴劍橋大學,從事「善經濟」的研究,在東亞學院與來自各國頂尖學者切磋、討論人類歷史各經濟體系中「善的文明」,將研究成果寫成了《善經濟》一書。以下爲何日生接受專訪摘要。

問:請分享寫作《善經濟》的初衷,並用簡單一句話闡釋善經濟。

答:我在慈濟從事慈善工作18年中,看到很多企業家行善,他們心中有愛,經營理念會改變,對員工有更多的照顧。我在全球也看到很多企業家,他們的心靈狀態改變,經營理念也跟着改變。企業家做慈善很好,但經濟的善更重要。如果從源頭解決問題,那麼經濟、環境與社會中許多問題可以有效解決,不必事後來彌補。

企業行善從源頭開始

例如,在艱困的時候,企業不裁員,努力保住員工飯碗,可以避免大量失業潮,這非常重要,從源頭開始做,社會貧窮減少了,就不必花錢做慈善。所以,前端是善,後端是慈善。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認爲,人類從自利出發,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分配利益,最終可以促進社會整體均富與幸福,可惜資本社會貧富差距從來沒有弭平過,甚至日益加深。

所謂「善經濟」就是利他,利益萬民,利益萬物。利他才能利己,利他是更好的利己。其哲學最高理想是,與萬物合一,與萬法合一,是爲共善。

「善經濟」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在過度自利的全球經濟體系下,大者恆大,富者恆富,貧者恆貧。《善經濟》主要從希臘羅馬、基督、猶太、中國文化中,探討善的一面,並建構以利他爲本,和合共善的善經濟。

問:新冠疫情橫掃全球,企業界應如何發揮善經濟?

答:這次疫情爆發,與人類擴張慾望,砍伐森林,與野生動物太接近有關,全球疫情出現令人擔憂的局面。全球許多企業家紛紛投入防疫,例如比爾蓋茲、馬雲等,臺灣許多製造業投入口罩國家隊,這都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當年911恐攻事件,摩根士丹利員工有7人不幸往生,該公司及時對受難員工家屬給予關懷、照顧。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發生重大災難時,企業若能及時對員工給予關懷、照顧,並讓員工紓解憂傷,這種企業的復原力較強,比其他企業更能早日度過危機。

這次疫情會打擊過度擴張、手上現金不足的企業,導致裁員、減薪,東南亞各國社會貧富差距可能擴大,因此行有餘力的企業應超前部署慈善、扶貧,企業可以對員工福利超前部署。

自保反陷骨牌效應

日本經濟大蕭條時,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堅持不裁員,把工廠裡一半的作業員轉做行銷。他曾說,「你只要開始利他,就會有很多方法出現。」如果每個人都先求自保,很快就發生骨牌效應。疫情延燒時,企業負責人若能多幫員工保住飯碗,也是保住自己。否則,爆發大量失業潮,民衆消費力降低,工廠停工、裁員,會陷入惡性循環。

問:從個人的角度,如何實踐善經濟?

答:在日常生活中,消費不浪費,珍惜物命,這就是善經濟,每個人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