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衝突未平息 越來越多歐洲進口商轉而選擇中歐班列
紅海衝突未平息,越來越多歐洲進口商轉而選擇中歐班列。(中新社)
據觀察者網報導,當地時間8月12日,美國知名媒體公司PMC旗下的供應鏈網站《Sourcing Journal》發文報導稱,紅海衝突導致今年大部分時間內海運費用飆升,造成的額外成本和運輸延誤正促使越來越多的歐洲託運人轉向中歐班列等鐵路運輸,以確保能收到從中國等歐洲主要貿易伙伴那兒進口的產品。
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11日公佈的數據,今年1至7月份,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1403列,發送貨物122.6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2%、11%。其中,7月份開行1776列,發送貨物18.5萬個標準貨櫃,連續3個月單月開行超過1700列。
《Sourcing Journal》援引國際物流巨頭DHL近日發佈的報告報導稱,由於需求旺盛,從中國通往歐洲的鐵路運輸費用不斷上漲。6月份的數據顯示,40英呎長集裝箱貨櫃從鄭州通過鐵路運往巴黎的費用是9200美元,運往漢堡需7000美元,到米蘭則要9400美元。
DHL在報告中還表示,它強烈建議託運人在整個運輸旺季開始之前就預測需求,尤其是在中國十一黃金週之前。
報導指出,考慮到鐵路運輸方式比海運速度更快,越來越多的歐洲託運人選擇使用這種方式運輸不足爲奇。
據國際貨運代理公司中菲行集團(Dimerco)估算,從中國中部的西安出發,根據目的地的不同,到歐洲的鐵路運輸時間從13天到25天不等,相比之下,海運時間則長達35到50天之間。
Dimerco還表示,雖然鐵路運費通常會比海運貴上15%至25%,但這些差額可以通過避免支付海運附加費和罰款等抵消。而且更快的運輸時間可以降低庫存,更容易贏得和留住客戶。
DHL的新報告提到,由於貨運量大且需要接受海關檢查,中國-哈薩克邊境口岸的主要鐵路貨運通道仍存在擁堵情況,西安和成都的發車延誤有所改善。儘管運輸時間有所延長,但鐵路仍是將集裝箱從中國運往歐洲的最快解決方案。
《Sourcing Journal》還指出,在班列運行效率受到關注的情況下,中歐班列的貨運業務增長得益於服務升級的推動,比如全程時刻表的應用。固定每個區段的到發時間和線路車次,班列全程按圖按點開行,有效控制了中歐班列各環節作業時間,提高運輸時效,進一步吸引了那些不願因紅海危機而繞行更遠海域的託運人。
據國鐵集團數據,自6月中旬實施第三批全程時刻表以來,中歐班列每週穩定開行17列,包括西安、成都、重慶、義烏、武漢、廣州至德國杜伊斯堡、波蘭羅茲等線路,按照客車化開行,運輸時效得到可靠保障,受到客戶青睞。
紅海危機並非鐵路運輸日益普遍的唯一原因,這也與中國一直在迅速發展鐵路貨運服務有關。俄烏衝突爆發後,中國鐵路運營商就開闢了更多新的「中間走廊」路線,穿越哈薩克等俄羅斯南部鄰國。
今年6月,中歐班列又開通了首列從上海開往德國諾伊斯的精品班列,該班列每週六按固定班次從上海發車,常態化開行爲高附加值、強時效性的商品進出中歐提供了全新的物流通道選擇,這條線路只需要20天。此外,從7月1日起,按照「一日一班」的頻次,常態化開行西安至亞塞拜然巴庫的跨裡海中歐班列,全程僅需約12天。
綜合《第一財經》報導,自5月開始,中歐班列的運輸量和班列價格齊漲,各大平臺的歐線價格上漲10%至20%。此後,中歐班列一直保持較高的運量,8月的發運計劃和訂艙價格也整體繼續呈現上漲趨勢。
四川新絲路多式聯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唐婷婷表示,在運價連漲4個月的情況下,歐洲的運輸需求仍比較旺盛,到10月份仍然是外貿運輸的旺季,因此各大平臺的艙位可能還會比較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