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冷忽熱,這些“春病”都和溫差有關
來源:生命時報微信
每年春天,由於氣溫變化無常,“亂穿衣”也成爲一道特有的街景,網友調侃:棉襖、短袖齊飛。
據中國天氣,本週升溫後將迎來劇烈降溫。忽冷忽熱的氣候,各種“春病”也隨之而來。如果沒做好保暖,反而可能比冬天更容易生病。
升溫又降溫的春天,怎麼穿衣?《生命時報》 邀請專家解讀,並教你幾個防病技巧。
北方:乾燥、多風、溫差大
春分已過,不少地方的氣溫開始飆升,但隨之而來的“倒春寒”現象仍然會讓人受到疾病侵襲。
我國北方地區的春季氣候的特點是乾燥、風大、沙多、溫差大,是多種疾病的高發季。
1
心腦血管疾病
由於北方地區春天的氣壓、風速、溫差等還不穩定,而變化多端的氣候,可能導致心臟血管發生痙攣。加上此時易患感冒,常是誘發心絞痛和急性心梗的原因。
春季突如其來的寒流會刺激人體交感神經,使全身毛細血管收縮、心腦血管負荷加重、血壓升高、血流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
一些高血壓患者由於血管硬化和臟腑功能退化,很難適應氣溫驟升驟降的反覆變化,輕則難受,重則突發意外。忽冷忽熱的天氣還容易引起血管痙攣,尤其是患有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最爲嚴重。
2
呼吸道、過敏性疾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張鴻提示,北方春季多風,經常出現霧霾和沙塵天氣,氣候也較之南方更爲多風乾燥,這樣的環境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和過敏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過敏性鼻炎等。
要預防這類疾病,建議做好幾點:
避免與發病有關的過敏源接觸,少去花粉濃度高的場所,如植物園、花園等,外出時最好戴口罩;
風沙大時最好少外出;
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使空氣流通,不要放太多花草或擺放地毯等,以減少蟎蟲、黴菌等微生物。
此外,春天氣溫回升,皮膚和肌肉微血管處於遲緩舒張的狀態,體表血液供應量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應減少,容易出現“春困”現象。因此,保證充足睡眠和規律的起居生活格外重要。
南方:多雨、潮溼、溫差小
在春季,我國南方地區通常屬於陰雨綿綿,重點要防以下幾種病:
1
流感
由於南方春季氣溫普遍高於北方,而且大部分地區冬季不下雪,氣溫稍有回升,細菌、病毒等就會大量繁殖。因此,出現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風險更高。
儘管南方不用特別“春捂”,但衣服也不能脫得太快,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2
皮膚病
開春後南方雨水開始增多,可能出現持續潮溼,這種溼熱天氣,既爲真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條件,也爲皮膚真菌感染提供了溫牀,如腳氣、手癬、頭癬等。
建議勤換衣物、鞋襪,勤洗澡,保持體表皮膚的乾爽潔淨,必要時可使用抽溼器等降低空氣溼度。
3
骨關節病
北京電力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謝文麗指出,與北方不同,南方春季大多陰雨連綿,而溼冷恰恰是骨關節病的誘因。對於老年人來說,冬季注重保暖,但開春卻容易疏忽,造成骨關節病復發或加重。
氣溫亂竄的春天,怎麼穿衣?
春天不要急着減衣,“春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春捂”要看溫度定
如果日平均氣溫在15℃以下,或日夜溫差大於8℃,最好不要脫棉衣;中午氣溫在10°C以上時可適當減衣。
出現“倒春寒”時,一定要“捂”好背、腹、腳等部位。連續幾天日最高氣溫都在20°C以上時,就沒必要“捂”了。
穿衣遵循“上薄下厚”
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爲宜。穿衣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則,因爲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身差。
室內溫度應保持在15°C~18°C,增減衣服要一件一件地減,被褥也不應該馬上減薄。
衣服首選保暖、透氣材質
衣料選擇以保暖透氣爲原則,以天然織物如純棉、絲綢、亞麻的料子爲主,可減少春天皮膚敏感出現的乾燥、瘙癢等症狀。
此外,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使血流加快,心臟搏出量增加,對心腦血管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