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三條”回家後自由自在很正常

“狐三條”被放歸

青海西寧野生植物園前日發佈通報稱,近日該園完成全球首例藏狐救護後佩戴衛星定位項圈放歸。西寧植物園科普宣教與對外交流部負責人齊新章昨日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隻被命名爲“狐三條”的藏狐滿足放歸條件後,救助人員將其放歸,目前其捕食、活動量均顯示正常。

施工圍欄處有藏狐被困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狐三條”是在今年6月在西寧市湟源縣被工作人員在施工圍欄處發現被困的,隨後有野生動物救護人員前往現場救護。

齊新章說,送到西寧植物園的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之前,救護人員先在現場觀察了被困藏狐的外貌和活動狀態,“走路的時候它有點站不穩,姿勢也有點怪,應該是在圍欄處被卡了幾天。有一隻腿不是特別穩定,走路時兩腿速度也不太一樣,有點一瘸一拐的。”

簡單評估之後,救護人員認爲該藏狐渾身溼透、身體消瘦、活動不太正常,野外生存會有壓力,貿然放歸存在隱患,於是便將其送至西寧植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

齊新章介紹,該藏狐被送至救護繁育中心後,救護人員通過拍X光片確認它沒有骨折。同時,通過藏狐毛髮以及骨頭生長情況,判斷它的年齡約爲1歲左右。該藏狐體型相對偏大,體重爲4.8千克,在正常範圍內。

爲其定製衛星定位項圈

全面體檢之後,救護人員確認該藏狐狀況基本良好,除了因爲前期被困後導致消瘦,無其他問題。按照救護中心慣例,該只藏狐被命名爲“狐三條”。齊新章解釋說,這是因爲該藏狐“剛來的時候身上的毛都被淋溼了,身體也瘦,腦袋看起來又尖又長,可像麻將牌裡的‘三條’了,所以就給它起名叫‘狐三條’。”

看着“狐三條”狀況一天天變好,齊新章特別高興:“這期間,我幾次詢問救護人員,每次聽到他們回答說狀況正常,我心裡就踏實了。”

爲了進一步評估“狐三條”的野外生存能力,從今年8月開始,救護繁育中心通過投喂活鴿、活兔等方式,對“狐三條”的奔跑、捕食等野外生存能力進行了測試和評估,初步確認了其具備野外生存能力,滿足放歸條件。爲了避免放歸之後產生意外,救護人員還專門給它定製了衛星定位項圈。齊新章表示,如果在放歸後通過定位,發現它長時間停留在某一個地方,救護人員就能及時發現異常並開展二次救護。

放歸地距離救護地不遠

齊新章介紹,“狐三條”的放歸地距離救護地點不遠。這種就近放歸可以保證它對氣候、地形、生態環境的熟悉度,提高放歸成功率。9月26日,“狐三條”被順利放歸大自然。

齊新章說,“狐三條”脖子上佩戴的衛星項圈可以拍攝其側方的照片,“這邊畢竟是高原,動物的毛比較長,相機掛到正下方的話,‘狐三條’脖子下的毛就很容易把相機完全蓋住。”與此同時,項圈還會實時傳回數據,工作人員就能看到“狐三條”活動的軌跡。

截至10月10日,項圈共獲得“狐三條”定位數據325條,拍攝照片近50張。“目前看它放歸後還是比較自由自在的,捕食、進食、活動量都正常。”

衛星項圈傳回的數據顯示,“狐三條”每天早上6時到8時比較活躍,然後會休息到晚上6時,之後常常會活躍到夜晚12時。齊新章介紹:“我們會把它的個體數據跟其他科研數據進行對比或者整合,然後去分析不同藏狐的個體行爲規律,這有助於對未來藏狐種羣的情況進行評估。”

文/本報記者屈暢實習生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