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非遺新增5項!有你熟悉的嗎?
花都非遺
再添新彩
近日
花都區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式公佈
新增5項,分別是
金羊石傳說
梯面古樹茶製作技藝
梯面山水豆腐花製作技藝
核桃鑲嵌技藝
御史大王誕
至此
花都區共有非遺項目41項
國家級2項,省級3項
市級9項,區級27項
新增項目具體是什麼內容?
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01
金羊石傳說
在聯民村羊石嶺上,存在着一個被稱爲“金羊石”的巨石羣,這些巨石高十多米,總面積達150平方米。相傳“五仙”下凡送稻,遇見在高百丈山上牧羊的楊大仙,楊大仙爲了感謝五仙,便送了五隻健壯的羊給五仙作爲坐騎,羊銜稻穗,跟隨五仙離開。送走五仙后,天作金光,楊大仙將羊羣點化成石。五羊完成送稻使命返回高百丈山,看見羣族都已化爲巨石,隨之也化石相伴。
“金羊石傳說”至少可追溯到清代,當地村民認爲“金羊石傳說”與“五羊傳說”同根同源,是在花都地區的衍生和本土化演變。當地村民通過多種方式傳承這個傳說,包括傳唱客家山歌和組織各種文化活動。
如今,梯面鎮黨羣服務中心前建有金羊石像,成爲激勵村民在新時代新徵程中勇毅前行的象徵。這個傳說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內涵,也促進了村民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02
梯面古樹茶製作技藝
明清時期,梯麪茶盛極一時。據清代《花縣誌》記載,梯面單竹壩(今西坑村)、李婆洞(今紅山村)、曹洞(今五聯村)等處,從前種茶頗盛,單竹壩茶與清遠茶齊名,並銷往海外。當下因種茶效益下滑,茶產業逐漸衰落,但梯面古樹茶製作技藝仍然得以活態傳承。
其中,“老茶婆”作爲特色品種,源自廣州市現存最大面積的古茶樹羣落——梯面千畝古茶園。製作時需攀高摘葉,經旺火快炒、揉捻、文火烘乾等工序。其存放越久,茶香越濃,功效更佳,陳放六七年以上的被視爲珍品。如今,紅山村、西坑村等地村民仍通過家族和師徒傳承方式延續茶文化,並有傳承人積極向社會和學校推廣製茶技藝,致力於弘揚這一傳統工藝。
03
梯面山水豆腐花製作技藝
梯面山水豆腐花源自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利用當地高山山泉水與優質黃豆,經蘇家五代傳承創新,成爲特色美食。製作過程中,需浸泡黃豆、碾磨豆漿、煮沸過濾、點漿冷卻等工序,製成的豆腐花外觀潔白細膩,口感滑嫩,豆香撲鼻。1996年,第四代傳承人蘇育宏創立“花泉”品牌,制定豆腐花企業產品標準,引領行業發展,享譽當地和及廣東省周邊省份。
目前,花都地區有超過100家門店,不僅提供就業機會,還通過品牌化運營,將梯面山水豆腐花推廣至全國10個品牌連鎖商超,年銷量高達600萬杯,成爲備受喜愛的美食佳品。
04
核桃鑲嵌技藝
核桃作爲“四大幹果”之一,兼具營養與藥用價值。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詳細描述了以核桃爲材料雕刻成的小舟,展示了核桃工藝品技藝的高超水平。二十世紀初,陝西藝人吳克勤將核桃鑲嵌技藝引入,製作出精美工藝品。核桃鑲嵌技藝以野生山核桃爲原料,包括原料陳化、切割成片、果核清理、反覆晾曬、設計規劃、打磨拼接、定型固化、大漆塗裝等多道工序,每件作品均獨一無二,兼具藝術、收藏和經濟價值。
2007年,第三代傳承人吳鐵軍創新應用此技藝於核桃燈具及傢俱製作,併成立舜時家居用品公司,研發出100種現代生活日用品,屢獲設計大獎,年產值超五百萬。同時,該公司帶動雲南、陝西等地核桃產業發展,年採購核桃百噸,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05
御史大王誕
御史大王誕是花都區新華街道三華村獨特的民俗活動,源於“逆水流神”傳說,建水仙古廟予以祀奉御史何昶,並將其成神日農曆九月初九定爲御史大王誕,活動從初八晚至初十晚,共三天,期間舉辦慶祝活動,一直延續至今。以水仙古廟爲中心,涵蓋多個村莊,參與者包括三華村徐姓村民、花都區內羣衆及珠三角徐氏、何氏宗親。
該活動歷史悠久,1995年重修水仙古廟後得到較大提升,近年升級爲民俗文化節。核心內容有祭神、御史巡遊、做大戲、登文塔、放河燈等,其中做大戲和御史巡遊爲重點。近年當地結合重陽敬老、扶孤助學等,並邀請其他非遺項目展示,使御史大王誕更加隆重熱鬧。
來源:花都區文化館
編輯:花三文
“花都融媒視頻號”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