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又治癒,超愛這部小衆傑作!
拿下今年法國愷撒獎最佳動畫片獎的《琳達想吃雞肉!》擁有一種孩童般的強烈表達,一如片名後那個執拗的感嘆號。
它傳達着一種充沛的情緒,因爲對於孩子而言,即便只是一件像“想吃雞肉”那麼在成人看來非常簡單的事,也足以用上感嘆號去喊出那洶涌的渴望。
《琳達想吃雞肉》
《琳達想吃雞肉!》緣起於一次很簡單的誤會,琳達的母親波萊特冤枉琳達偷了戒指,母親爲了彌補琳達,她答應琳達爲她做有着爸爸味道的辣椒雞肉。
可當時的巴黎正處於罷工期,沒有商店開門,波萊特只得去養雞場“偷”出了一隻雞。
影片的絕大部分情節都可以總結爲“一隻雞引發的混亂”,當這隻逃跑的雞攪動巴黎全城,甚至引來了警察之時,我們就跟着主人公的步伐開啓全城大追擊之旅,也看遍了各色人等在大罷工背景下的生活狀態。
但更麻煩的事情還在後面,比起終於拿到了這隻雞,波萊特的根本問題是她幾乎不會做飯,就連“如何殺死一隻雞”也無從下手,甚至嘗試用塑料袋把雞悶死。
當她連殺雞也得找人幫忙時,故事便因此拓展到更復雜的社區生活,我們也從這種荒誕化的表達裡窺見了單身母親養育女兒的不易。
導演兼編劇塞巴斯蒂安·洛登巴克和基婭拉·馬爾塔將《無手的少女》中那種線條加色塊的手繪風格延續至此,並以極其濃烈的色彩,爲我們重構了琳達眼中的巴黎和這場鬧劇。
顏色就是影片的密碼,琳達的視角則是爲我們解碼的關鍵。
畢竟,在全片中,琳達是想吃雞肉而引發鬧劇的始作俑者,她不時跳脫出敘事的行爲,都像她所代表的黃色那樣,爲我們點明瞭某種表現主義的美學意味。
其他的顏色則足以爲我們揭示人物乃至城市的歷史。那隻雞的紅色與爸爸的顏色關聯,波萊特的橙色與琳達的黃色則對照出母女之間的相似但不同;
粉色的姨媽有着與之呼應的浪漫習性——喜歡吃糖,警察則用藍色標誌了他們的系統性身份。
這些色彩常常會溢出人物的線條邊框,它們總是隨着以琳達爲首的主角們的視點而變幻:當鏡頭拉遠,主角沉浸入自己的世界,人們就會變成模糊的光斑;
當主角轉移注意力,不再在視覺中心的人物便會逸出線條,甚至失去五官,成爲敘事虛焦裡、景深外的那些並不重要的東西。
《琳達想吃雞肉!》也因此在二維的手繪世界裡實現了某種三維的立體式景深,同時也在這種時而散焦、時而聚焦的視角里,爲身爲觀衆的我們提示着世界真正的中心:
這場鬧劇之下,那個失去父親的女兒,以及失去愛人的女人,正以何種方式面對自己的人生。
這或許本該是個悲傷的故事,就像片中的一幕,波萊特在夜間與琳達對話,導演並沒有“畫出”她們,只是勾勒出了她們的線條,此時黑暗填充了她們的身體。
但恰巧是亮色的線條部分,才讓人看出了這對母女。此種明暗之間的衝撞共存,就如同這充滿嬉笑與荒誕的一天,底色,其實是失去親人以後的漫長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