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缺安全又缺電 現狀難維持

我們正進入一個大動盪時代,全球股市波動,中東戰火蔓延,地緣政治危機升高。此外,臺灣五缺問題嚴重,張忠謀憂心臺積電面臨土地、水、電、人才資源挑戰,停電已成爲「新常態」,不少企業開始思考「海外第二總部」。

賴清德說,現在是屬於臺灣的時代,臺灣的一舉一動,都將重新定義世界。這次新內閣有很多優秀人才,值得期許,包括經濟部長郭智輝、國發會主委劉鏡清、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環境部長彭啓明等。但無疑的是,這些最好的人才,將面臨最壞的環境、最艱難的挑戰。

賴施政團隊組成,反映出政策新方向。準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政策重點放在半導體與AI領域,賴也自詡團隊爲「AI內閣」(雖然意義不同);新經濟部長郭智輝更是半導體專家,和日本關係良好。日本未來在美臺關係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配合臺積電熊本新廠、及整個半導體產業鏈往北移動。

臺灣經濟面臨許多挑戰,在地緣政治現實下,半導體和其他產業必須走向世界;此外過去能源政策錯誤,註定長期缺電。未來發展AI需建置大量資料中心,用電量是現在多倍,還不包括半導體先進製程。但過度集中半導體,只會讓荷蘭病更加嚴重、資源分配不均。

中美關係,現已不講「脫鉤」,改成「去風險」。

同理,歐美企業在做某種程度「去臺化」,也就是「臺灣+1」或「臺灣+N」;這並非不看好臺灣,而是要分散風險。大陸企業轉型「中國+1」,以避免制裁;但墨西哥政府近期在美國壓力下,不會再爲大陸電動車企業提供優惠政策。

預測中美科技博弈結果,可從「智能」和「綠能」兩層面觀察:AI智能方面美國領先,但半導體要靠臺灣;中國優勢在於廣大市場和完整生態系,特別是5G和電動車、以及製造供應鏈。至於綠能,全世界都需靠中國,大陸主宰全球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板市場,地球減碳不能沒有中國。整體來說,中國仍佔上風,歐美企業都明白這個道理。

全世界當前環境,並不容臺灣樂觀。最近美國中情局長呼籲國會警惕,習近平在任期內控制檯灣的野心。習強調希望推動「和平統一」,但臺灣人並不領情。隨着烏克蘭敗退和中東戰情升溫,美國面臨空前壓力;臺灣如何迴應大陸,關係到未來命運。

依靠美國並無法保證臺灣安全,日本也有自己考量;中國是美日共同敵人,他們支持臺灣的主要理由是半導體。臺灣對抗大陸,必須考量自身實力,不要妄想維持現狀,未來若不能和,就只剩下一條路,但這是習近平最不願意的選項。

美日菲戰略聯盟,就是在武裝第一島鏈,包括澳洲。美國一直在做抗中軍事準備,擘劃「亞洲北約」,這是熱戰、不是冷戰。

近期臺灣在全世界交了很多朋友,但共同民主價值無法拯救臺灣,烏克蘭是借鏡,臺灣問題必須自己解決。七十年前,國民黨來到臺灣,創造了奇蹟;未來在地緣政治衝擊下,臺灣要加速走向世界。

臺灣人對地緣政治現況的理解,就像對電一樣天真。我們把核能妖魔化,相信臺灣永遠不會缺電,光憑理念可維持現況。但現實是殘酷的,審判日終會到來,然而覺悟已經太遲!

難道臺灣的未來,只能「飄向北方」?現在是臺灣的危機,也是轉機;和平要抓緊把握,纔不會成爲泡沫,如果你選擇沉默,臺灣註定會沉沒!

(作者爲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