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立委籲 落實通學巷科技執法

新北市交通局長鐘鳴時允諾,將發展通學巷成爲全民運動。記者侯永全/攝影

各縣市將「通學巷」視爲改善校園周邊秩序解方,本報昨天專題報導卻直擊臺北、新北、新竹、高雄等通學巷亂象,各式硬闖車輛威脅學童安全。報導引發各界迴響,新北市教育局長鐘鳴時表示,這類違規通常是常態性,違規者以當地住戶或接送家長爲主,除了將發函請學校協助善意提醒家長,也將從車籍資料找到違規者,多管齊下,若能有共識,將先採科技規勸,再進一步取締,新北也將持續將通學巷、通學區、通學廊道發展爲全民運動。

對於通學巷雖有牌面寫着「違者錄影舉發」,卻不見執法設備。立委林月琴主張落實通學巷科技執法,不能讓通學巷雷聲大雨點小,她也提出,交通罰鍰要有一定比率用於改善人行環境,不應做半套。

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平臺數據,去年十二歲兒童死傷達一萬一八五八人,創十年新高,顯示交通環境對兒童不夠友善,進一步分析平日發生交通事故高峰爲上午六時至八時、下午四時至六時,與孩童上下學作息符合,這兩個區間是學生在道路上高曝光量時段。

靖娟基金會期待通學巷能遍地開花,才能讓家長放手讓孩子走路上學。執行長許雅荏建議,各縣市應該參酌國外經驗,若學區周邊道路時速卅公里以上,建議人車分道;若卅公里以下才可以人車混合,透過執法與工程雙管齊下的通學巷,是改善學區交通秩序可行做法。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提醒,人行道旁灌木叢對大人來說很尋常,對身材矮小孩子而言,走在灌木叢旁彷彿走在森林,視線被遮擋、處處是死角。

立委張雅琳也建議,交通規畫時應以「兒童視角」來進行,否則以成人視角,無法看見兒童視角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