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嚴”字當頭:年內已有55家撤回申請,監管2個月內開出33張罰單
2024年開年審查“嚴”字當頭,IPO申請頻現撤否(含撤回、被否、註冊終止,下同)。
澎湃新聞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已經有55家企業IPO終止,監管執法力度同步加大,2024年開年以來,不僅證券機構迎來嚴監管,出具33份相關罰單,證監會還查辦首例(未獲註冊前)欺詐發行案件。
此外,隨着IPO全鏈條收緊,行業受限的企業,紛紛轉道北交所、港交所尋求上市機會。
今年已有55家企業IPO終止
2月最後一日,3家IPO企業同步撤單。
2月29日,深交所官網顯示,山東華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菱電子”)創業板IPO審覈狀態變更爲“終止”,原因系公司及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相關規定,深交所決定終止對其的發行上市審覈。與此同時,擬申請北交所上市的安徽商信政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恆豐特導股份有限公司也選擇主動撤回。
隨着3家企業的撤單,今年已經有55家企業IPO終止。澎湃新聞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1月共有35家企業IPO終止,去年1月(正值春節假期)共有25家IPO終止;2月共有20家企業IPO終止,去年同期水平爲22家。
也就是說,今年以來共有55家企業IPO終止,相較於去年同期的47家企業IPO終止數量略有升高。不過,1月及2月單月撤否情況並未超過2023年高峰數值。2023年的3月與12月,共有37家、50家企業撤否。
實際上,澎湃新聞注意到,2022年開始,IPO撤否情況量持續走高,共有257家企業IPO終止。2023年,市場震盪之下,IPO全鏈條收緊,撤否情況更爲突出,全年高達262家企業IPO終止,撤否數量也創下近十年以來最大撤回潮。
監管2個月內開出33張罰單
2023年年初,全面註冊制落地後,雖然發行上市條件更加多元包容,但審覈把關和法治約束也更加嚴格。尤其是2024年以來,不僅證券機構迎來嚴監管,證監會還查辦首例(未獲註冊前)欺詐發行案件。
根據澎湃新聞統計,2024年以來,就IPO發行保薦業務,證監會及三大交易所合計對券商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開出33張罰單。值得注意的是,深交所在2024年開年首周開出了19份罰單,涉及廣州芯德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垠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芯天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華智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沃得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IPO項目,且多數被抽中現場檢查或者現場督導後撤回。
此外,2月9日,證監會通報了上海思爾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思爾芯”)申請科創板首發上市過程中欺詐發行違法行爲作出行政處罰。其中,思爾芯被處以400萬元罰款,時任高管被處以100萬元-300萬元不等的罰款。
值得注意的是,該案系新《證券法》實施以來,發行人在提交申報材料後、未獲註冊前,證監會查辦的首例欺詐發行案件。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對IPO審覈從嚴進行表態。
1月19日,證監會舉行新聞發佈會,綜合業務司主要負責人周小舟表示,要堅持“申報即擔責”,嚴懲“帶病闖關”“一查就撤”。
1月25日至26日,證監會召開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壓實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堅持“申報即擔責”,對“帶病闖關”的,嚴肅覈查、嚴厲懲治。
2月4日,證監會官網刊發《證監會依法從嚴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信息披露違法行爲》一文,強調貫徹“申報即擔責”理念,“一查就撤”休想“一走了之”。
2月23日,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司司長嚴伯進在新聞發佈會上進一步表態。他表示,證監會系統堅持以投資者爲本,從嚴審覈擬上市企業,對違法違規、侵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爲嚴懲不貸,用監管的威懾力讓企業不敢“帶病闖關”,從源頭上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在發行上市監管工作中,我們正在持續加強全鏈條把關,嚴審重罰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我們也將大幅提高擬上市企業現場檢查比例,以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迴應投資者的關切。”嚴伯進稱。
多家企業改道北交所、港股
除了帶病闖關導致IPO撤否外,部分企業因爲行業受限不在鼓勵上市範圍內以及其他原因而撤回。其中,澎湃新聞通過大智慧VIP及Wind數據梳理髮現,2023年,共有40家“衣食住行”、38家醫藥企業IPO密集折戟在2023年。
澎湃新聞注意到,這些受限企業,將IPO的目光轉向北交所、港交所。
2024年2月1日,滬市主板IPO失利的老孃舅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老孃舅”,874418.NQ)在新三板正式掛牌,隨後向證監局報送了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同樣在2月,江蘇特味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連海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五峰赤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州愛得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祺龍海洋石油鋼管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北交所直聯審覈。
有投資機構人士向澎湃新聞坦言,他們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密切關注北交所,甚至與券商的保薦業務部門合作,引導企業在北交所上市。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我們會把早期基金投資的項目推動上北交所,單筆投資規模在一兩千萬的項目,很容易在北交所退出來。”
無錫新尚資本的投資人也向澎湃新聞說道,北交所對體量較小的公司相對友好,他們優先推動幾十億元估值的公司在北交所上市。
“出於上市的壓力,很多企業家還是會選擇便利的通道去走。我們投了一些企業也在往北交所報,目前北交所流動性也挺不錯。”另一位業內人士也向澎湃新聞表示,“他們鼓勵企業能上儘快上,不過核心還是看企業本身的發展情況。”
天啓資本董事長王靜遠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其他板塊上市大門虛掩的情況下,要抓住北交所機遇。至於有人士擔心估值和流動性,他認爲:“資本市場的活躍度取決於資產的質量,北交所在優質資產足夠多的情況下,流動性不會差。”
除北交所外,港交所也是行業受限的企業上市目標地之一。2022年,曾謀求在A股主板上市的新茶飲龍頭——蜜雪冰城,在全面註冊制落地後並未實現平移。2024年1月,蜜雪冰城也正式向港股遞交了招股書。此外,北京華昊中天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太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派格生物醫藥(蘇州)股份有限公司均在2023年折戟科創板,如今已有兩家企業在今年選擇轉戰港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