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全是假貨!利潤高達2400%,爲何消費者還前赴後繼爭相購買?

一雙“耐克”鞋,成本只有50元,卻能賣到1200元!

這背後的利潤高達2400%,難以置信吧?

然而,這只是假貨市場冰山一角。

據統計,假貨的利潤普遍在75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2000%!

但令人費解的是,即便知道是假貨,消費者們仍趨之若鶩,前赴後繼。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假貨氾濫,消費者難辨真僞

當今社會,假貨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服裝、鞋帽、箱包、手錶、化妝品、電子產品……幾乎每個行業都有假貨的影子。

這些假冒僞劣產品,有的工藝粗糙、用料低劣,有的卻精心仿製、以假亂真。

不管是街邊小店,還是網絡平臺,都充斥着各種各樣的“高仿貨”。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要分辨真假並非易事。

一方面,多數人對品牌瞭解不多,缺乏專業鑑別能力。

另一方面,造假者手段越來越高明,一些fake貨在外觀、手感上幾乎與正品無異。

很多消費者稀裡糊塗就上當受騙,花了不少錢買到劣質山寨貨,事後才恍然大悟。

更令人擔憂的是,假貨問題已從奢侈品領域蔓延至民生領域。

一些不法商販竟將注水肉、地溝油、假藥等危及健康安全的假冒僞劣商品投入市場。

給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

面對無孔不入的假貨,消費者們叫苦不迭,維權舉步維艱。

追求品牌,買A貨成“理性”選擇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品牌效應愈發凸顯。

人們購物時,已不再單純看重商品的使用價值,更看重品牌所帶來的面子和身份認同感。

一些國際大牌,更是被賦予了“身份的象徵”的含義。

不少人爲了攀比虛榮,爭相追捧名牌,生怕被他人瞧不起。

可動輒幾千上萬元的正品奢侈品,並非普通工薪階層能輕易承擔得起的。

怎麼辦?買A貨成了他們的“理性”選擇。

這些山寨奢侈品,從外觀到做工都極盡仿真,卻只需花費正品一小部分的錢。

既滿足了虛榮心,又沒花太多錢,可謂一舉兩得。

於是,不少人開始有意追求A貨,甚至以買到品質高、價格低的“超A”爲榮。

他們頻繁光顧各大“奢侈品A貨”店,在朋友圈、社交平臺上大肆炫耀和安利。

一些論壇和微信羣裡更是交流“A貨”心得的重災區。

在這種風氣的助推下,買A貨漸漸成了一種“明智”的消費選擇。

殊不知,買A貨不僅是對自己的欺騙,更是對正品品牌的侵害。

知識產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品牌形象遭到削弱,正品銷量下滑……

買A貨的惡果最終會反噬每一個消費者。

更何況,A貨良莠不齊,三無產品不在少數,消費者的權益也難以得到保障。

利潤驚人,假貨產業鏈日益壯大

製售假貨之所以屢禁不止,歸根結底還是因爲利潤實在太過豐厚。

以假鞋爲例,一雙鞋成本五六十元,批發價就可達三四百元。

零售更是能賣到上千元,利潤率輕鬆超過2000%。

這樣的暴利,即便偶爾被查處,也足以讓不法商販鋌而走險。

在鉅額利潤的驅動下,一條條假貨產業鏈迅速形成,並且日益壯大。

從原料採購、加工製造,到批發零售、物流配送。

每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團隊負責,分工明確,配合默契。

一些製假窩點常年藏匿於城鄉結合部,設備簡陋,卻晝夜趕製,供貨源源不斷。

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專門仿冒知名品牌,從包裝到防僞都精心模仿,讓消費者很難識破。

還有賣家僱傭“網絡水軍”,在各大電商平臺刷評論、作推薦,用心良苦地忽悠消費者上鉤。

在層層利益鏈條的驅動下,假貨市場越滾越大,成了一個難以根除的頑疾。

消費者“知假買假”,助長違法行爲

面對假貨橫行的局面,一些消費者非但沒有堅決說“不”,反而選擇了“知假買假”。

他們心知肚明買到的是A貨,卻還是樂此不疲。

究其原因,不外乎貪圖便宜、追求新款等心理作祟。

這些人往往對價格比較敏感。

他們算清了賬,花一兩百元買個“A貨”,比掏幾千元買正品划算多了。

也有人是衝着款式新穎去購買這些一些“A貨”。

而有的甚至搶在正品上市前就推出“同款”,滿足了他們追新求異的慾望。

還有少數人存着僥倖心理,總覺得自己能淘到超高仿的“A貨”,以假亂真不被識破。

殊不知,買A貨就是在爲製假售假大開方便之門,縱容了違法行爲。

消費者的需求是假貨市場賴以生存的土壤,是不法商販得以逍遙法外的保護傘。

一旦失去了消費者的支持,假貨產業鏈就難以爲繼。

反之,知假買假的人越多,假貨問題就會越嚴重。

更何況,買A貨除了讓自己背上道德的包袱,還可能面臨貨不對版、質量堪憂的風險。

一旦出現問題,維權無門,只能吃啞巴虧。

即便僥倖買到質量過關的“A貨”,售後問題可是堪憂的。

加強打擊,共創誠信消費環境

面對假貨氾濫,需要政府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力度,斬斷假貨產業鏈,淨化市場環境。

近年來,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對製售假行爲的打擊力度。

2020年,全國共破獲製售假案件1.8萬起,搗毀窩點2600多個,涉案金額高達17.8億元。

公安部還聯合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開展“崑崙”行動。

重拳出擊食品、農資、醫藥等重點領域製假售假。

但打擊假貨,光靠政府還不夠,還需要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參與。

正品企業要加強品牌保護,完善防僞措施,積極配合執法部門打假。

電商平臺也要承擔起責任,建立嚴格的審覈機制,爲消費者營造安全放心的網購環境。

而消費者更是打假的關鍵力量,我們要提高警惕,不圖一時便宜而買假。

以實際行動抵制假貨。

對於發現的製假售假行爲,要勇於舉報,爲淨化市場盡一份力。

結語:

假貨橫行,利潤驚人,背後反映出一些消費者虛榮攀比、貪圖便宜的心理。

對此,我們既要加強打擊售假造假行爲。

更要引導消費觀念迴歸理性,讓誠信消費蔚然成風,遠離假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