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虧損基民不買單了”,南方瑞合三年退還超三千萬元管理費

“賺錢才收管理費,不賺錢就退錢”走進現實。

日前,南方瑞合三年因前一個封閉期內未能取得正收益,而退回3200餘萬元管理費至基金資產,引起市場討論。事實上,這並非業內首隻因業績不達標而“白打工”的產品。在全行業範圍內,費率向下已成主旋律,公募管理人在這一領域已有諸多創新探索。

虧損的基金到底該不該收管理費?引發熱議的背後,是投資體驗不佳的投資者對公募基金依靠管理費旱澇保收的質疑和不滿。在業內人士看來,保護投資者利益既要靠管理人的道德與覺悟,又要靠利益分配機制的不斷優化。創造價值,才能共享價值,基金公司需提升自身投研能力和服務質量。

“不賺錢不收管理費”

日前,南方基金髮布公告稱,南方瑞合三年已於9月6日起進入新一輪開放期,但因業績未能達標,將於9月5日返還最近三年的管理費至基金資產。

作爲一隻分檔固定費率基金,南方瑞合三年是業內此前對費率改革的一次創新探索,即“賺錢才收管理費、多賺不多收”。基金合同規定,每個封閉期的最後一日,若基金份額的期末淨值小於或等於期初淨值將全額返還前一開放期的管理費至基金資產。也就是說,只有產品在封閉期收益爲正時,基金公司才能獲得勞動報酬。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5日,南方瑞合三年的累計單位淨值爲1.5799元,低於2021年9月15日1.7456元的期初淨值。從業績表現來看,南方瑞合三年的區間收益爲-9.75%,跑贏業績比較基準5.27個百分點。

那麼,這隻產品大概要退回多少管理費?據定期報告,該產品2021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管理費合計爲3447.1萬元。去年7月,該產品將管理費從1.5%降至1.2%,以當時半年度月平均管理費估算,南方瑞合近三年的管理費約爲3277萬元。需要注意的是,因該封閉期產品運營時間並非完整的半年度區間,這一預估數據可能有一定誤差。

“這幾年來市場接連下跌帶來淨值連續下挫,投資者體驗很差,都在懷疑管理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南方瑞合三年作爲此前行業試點浮動管理費的代表產品之一,履行基金合同的約定退回了管理費,受到關注也在情理之中。”一位基金業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事實上,這並非業內首隻因業績不達標而“白打工”的產品。9月6日,東方紅產業升級公告稱,因去年9月6日至今年9月6日的收益率爲-21.19%,本季度對日區間適用的管理費率爲0。

據第一財經查閱,除了前述產品外,公募管理人在管理費領域已有諸多探索,例如在基金份額淨值跌破收益增長線期間暫停計提管理費、目標觸發自動清盤且累計收益小於3%不收管理費以及現存較多的浮動費率基金。

所謂浮動費率基金,是一種根據特定條件進行調整的管理費收費方式,這些條件包括投資者持有時長、基金的產品規模或業績表現。

以一隻與業績掛鉤的產品爲例,該基金管理費由基礎管理費和業績報酬兩部分組成,其中50%爲固定管理費,另外50%爲或有管理費。在每個封閉期的最後一日,若基金份額的期末淨值小於或等於期初淨值,該封閉期內的或有管理費全額返還至基金資產。

在業內人士看來,浮動費率的設計思路旨在從利益機制上將基金管理人與基金持有人綁定,增強投資者與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正向效應。不過從階段性結果來看,產品的業績表現並未如預期般亮眼。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9日,目前市場上共有142只收取浮動管理費的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包括72只主動權益類產品。在有近三年數據的主動權益類產品中,景順長城價值領航兩年持有期和華安證券匯贏增利一年持有A區間收益爲正,分別爲38.31%、10.2%。而虧損最多的光大陽光智造A,近三年已累計下跌60.57%。

虧損產品該不該收費?

近年來,A股市場表現萎靡不振,公募基金產品的業績表現也並不亮眼。Wind數據顯示,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885001)已經連續收穫6個“半年陰線”,截至9月6日,該指數累計下跌41.81%。

因此,即使有費率方面的優惠,投資者的不滿也在持續擴大的基金虧損中不斷積累。尤其是絕大部分在2021年發行的三年期產品業績紛紛“滑鐵盧”,讓“看着產品虧損越來越大卻不能止損”的投資者們體驗感越發不佳,並提出疑問:虧損的基金到底該不該收管理費?

第一財經記者與多位投資者交流後發現,大致可以分爲“掙錢纔有資格收錢”和“如果覺得只能賺不能虧就不該買基金”兩類。“把錢交給專業人士管理,就是希望能賺錢。那問題是虧損了受損失的是我們,爲什麼他們還能賺錢?”其中一位投資者小凱(化名)認爲,收管理費隱含的前提應該是讓投資者賺到錢。

小凱進一步表示,基金公司是按照資產規模來收取管理費,不管基金持有人是否賺錢,基金公司都能收到固定比例的管理費。這也意味着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沒有捆綁在一起,投資者利益至上的理念並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

“如果投資的產品虧損,確實從情感上覺得機構收取管理費不公平,但投資有風險。”一位具有多年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小溫(化名)則認爲,機構投資也需要付出相應的運營和人力成本,所以(收管理費)也能理解。

“如果基金收益表現無法扭轉,單純降低費用並不能改變整體性瓶頸。”華南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降費讓利不能打消投資者對投資回報預期上的擔憂,不過從價值觀正確或者說情緒疏導的角度來看,的確是一件順應投資者情緒的好事。

“這關鍵是產品的設計,如果一開始(基金合同)規定是什麼樣的,就按照合同規定來。”他認爲,如果投資者更加傾向於浮動管理費模式的產品,很多公司也有此類產品的佈局,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靈活選擇。

滬上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則認爲,對於投資者來說,浮動費率模式的確會讓他們感覺“更加合理一些”,尤其迎合了投資者“基金虧損憑什麼我買單的”怨氣。但從本質上看,固定費率與浮動費率的差別無非是從現行的牛熊市“旱澇保收”模式向牛市多收一點熊市少收一點模式轉變。

費率改革仍在繼續

公募基金依靠管理費旱澇保收,一直都是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基金產品成立後,由於涉及各項成本,不管基金是否賺錢都會收取管理費等開支。管理費也是基金管理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去年7月,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啓動,從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降至1.2%、託管費率降至0.2%,逐漸擴至貨幣型、債券型、指數型基金等低費率產品也主動降低管理費率或託管費率,費率向下已成主旋律。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9日,對比費率改革之前的數據,實施降費舉動的基金公司數量已增至153家,涉及基金產品數量超過3908只(僅計算初始基金),佔行業總量的36.63%。從調整名單來看,已有近九成的主動權益類產品實施了降費。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今年上半年合計收取管理費爲614.48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96.18億元,下滑比例達13.53%。此外,超過半數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29家公司的管理費收入減少超過1億元。

在近期的降費方案中,還有華夏基金、華寶基金、博時基金多家公募下調旗下相關產品的基金申購贖回費率,部分滿足條件的基金贖回費甚至直接減免。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對費率探索的本質是優化基金投資環境,最終滿足的是投資者需求和優化投資體驗。“無論哪種方式,產品能否讓投資者接受,還是取決於基金管理人的投資水平和基金收益表現。”前述華南人士對第一財經說。

爲什麼公募基金絕大多數要採取固定管理費的模式,而非浮動管理費?“這背後有着複雜的考量。”前述基金業分析人士解釋稱,如果絕大多數產品都採用了浮動管理費的模式,虧錢退回管理費,有可能會誘導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管理以及公司運營更加激進,確保公司在市場出現系統性機會時賺到足夠多的錢,從而保障公司在熊市年份中也能正常運轉,這勢必加劇市場波動。

另一方面,這樣的運營模式,也會導致行業中小型機構完全失去生存空間,從而導致頭部的馬太效應加劇甚至是某種程度的壟斷。“這些問題既有海外案例的參考,也有商業邏輯的推演,也許公募基金固定收費模式不夠完美,但相對浮動模式是利大於弊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