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對話 字字發光
第45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以記憶對話爲主題。(時報文化提供)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說:「不要告訴我月亮在閃耀,讓我看看碎玻璃上的微光。」文學獎的作品就像那碎玻璃的微光,將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成長記憶,以文字在評審眼前閃耀着,它們或者只是靜靜陪伴父親返鄉,或者直指生命幽微,或者在虛實間走鋼索……,可喜的是,這些文字魔幻繽紛,不僅是創作,也爲時代留下見證。
第四十五屆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類鎖定家族書寫,時報文學獎將家族書寫列爲競賽項目,也屬臺灣各文學獎之首創,評審楊渡認爲,一個人的生命中,如果能幫後代子孫留一本家史,那是最溫暖的家族共同記憶。我們期待作者回望自己的生命起源,並且與家族產生互動,留下深刻的家族故事,很高興四篇得獎作品讓評審、讀者透過文字窺得時代的肌理。
其中,〈我家祖先要搬家〉以遷葬帶出家族敘事;〈不走〉的作者遠赴撒哈拉沙漠,採訪遊牧民族芭荷妲家族,讓家族書寫的邊界向外拓展;〈走進父親的越戰青春〉看似在越南胡志明市旅行,實是作者走進老街區,一步步回想父親生活過的時空,讓大歷史的殘酷與家族史的卑微相映照;〈都是豬〉篇名純樸可愛,卻能從中看到命運悲歡與土地的流變。
此屆散文得獎作品各具特色,〈造山〉作者從自卑的乳房到因爲成爲母親而得到救贖;〈Roomless〉以房間、空間、室內、室外、room及roomless擺盪於性向問題之間;〈幫媽媽拍照〉始於母親要換名改運,從事攝影工作的兒子返鄉爲她拍照,再以母子二人合照作結,有如一首微帶輕愁的成長小曲;〈涉世三日〉文字清淡卻充滿飽實的生活感。
而在新詩類部分,今年時報文學獎依然將行數維持在五十至一百行,誠如評審所言,長詩要能敘事與抒情兼容,也必須把握詩美學上的簡潔及留白等,在在考驗詩人功力。進入決審的作品評審各有好惡,其中〈陪他回家〉以陪伴父母親切入,平凡見深意,在親情間沉思;〈疼痛月會報〉從按摩談移工,透露出兩位女性的惺惺相惜;〈植物寓言-在瑪麗醫院〉以養老院入景,藉植物看人類的老邁悲涼;〈關於存在的一些詞彙〉文字簡潔且頗具哲理,降低讀者畏詩如畏蛇的困頓。
短篇小說類得獎作品中,〈在地球之上〉是悲傷的成長小說,也是魔幻寫實的鄉村地誌;〈家庭對話〉呈現中年女同的心內話,面對人生,有着不能簡化也無從割捨的複雜與纏綿;〈AIKO愛子〉貌似懸疑推理的浪漫劇場,卻生猛又辛辣,既是闖關破案又處處反思;〈房間〉魔幻又寫實,所有的人生都在房間裡展開、前進,但「對現實無能爲力,使我們創造那些不存在的房間」。
據統計,臺灣有二百多個各式各樣文學獎,從企業到地方,從小品文到長篇小說,時報文學獎做爲「元老」,期許能在時代洪流中,謹記文學初心,在傳統中創新,勇於挑戰各式題材,找到文學價值。感謝參與第四十五屆文學獎的所有參賽者,讓我們得見作者努力自記憶深處挖掘、淘洗生命精華的精彩作品,相信這些作品的微光都能積累成滿天星海,在文學之河閃閃發光。(本文摘自《記憶對話:第四十五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時報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