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髮音不準 還應不應該啓蒙孩子英語?

▶▶ 孩子語言習得是一個創造性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灌水”的過程、灌進去什麼口音就會帶出什麼口音的。

▶▶ 父母的口音和其他存在的問題對於孩子外語的負面影響,跟他們在親子英語中能夠帶給孩子的帶有感情紐帶交際相比,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不及。

美國UCLA應用語言學博士

“父母英語不好,能不能教孩子?”常聽家長這麼問,那麼爲什麼沒有人這樣問“普通話標準,能不能教孩子說話?”數學不好呢,能教嗎?歷史呢?再擴大一點,藝術方面呢?幹嘛就偏偏要翻來覆去地問外語呢?

對於外語的評判原則不是人爲的標準,而是實際交際。也就是說,在原版書的閱讀中,順利完成了交際的第二語言就是好的,如果完成的效率更高、更得體就是高的。因此,只要父母教時能有效地抓住交際性這個關鍵,無論發音如何,就都沒有問題。

我們給孩子讀繪本、做遊戲、唱童謠時,只要語言所承載的意思在親子之間得到了表達,也就是說孩子聽懂了故事或是弄懂了遊戲怎麼做的情況下,他們是“聽”不到大人外語裡的錯誤的。這些個錯誤,包括我們大人自己敏感的口音,也包括我們自己並不敏感的、但是絕對跑不掉的語法問題和其他層面的系統問題。

“子不嫌母醜”是這時在起最大作用的一條規律,不僅僅只是語言學的規律,直接就是最根本的人性規律了。家長是孩子的啓蒙,他們用英語和孩子交流,孩子就會更容易的接受這門語言。這就是親情力量在語言學習中的分量

在美國這樣的多語言國家,新移民孩子的英語很快超過自己的父母、然後在語言上給父母提供幫助是一個最普遍的現象。他們必然也是最先跟着父母水平有限的英語學習的,然後自己進步,再回過頭來幫助父母,他們都不會意識到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英語水平怎麼樣了。

孩子直接關注了外語的交際性,這是他們的一個天賜優勢,恰恰還就解決了中國體制教育裡最大的死結,這時大人就更不該因爲自己的糾結心態去打斷交際了。引導着孩子去交際、去完成任務,這本是做爸媽的在親子英語中最大的價值。

再看更技術一點的層面,需不需要擔心父母的口音不正影響到孩子呢。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必要的擔心。這個擔心若要成立,必須得有一個前提,就是說第二語言是通過“灌水”式的“輸入”習得的。如果那樣的話,灌進去的水髒了,將來出來的就會是髒水。但是,我們一再強調語言學習是人類大腦的創造性行爲,不是“灌水”。

中國一些南方方言區的普通話的情況就很有代表性。生活那裡的父母門,普通話多少都帶點口音,有的可能還很重,可並不意味着孩子的普通話水平就超過不了父母。同樣,我們可以看到在移民的語境裡,不論父母的英語水平怎麼樣,孩子將來說出來的話都可以是沒有口音的。父母外語口音對於孩子的影響,遠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

所以在教孩子英語時,不是填鴨式的教給孩子單詞,而是引導孩子去發現英語作爲語言的用途。而他在自己閱讀大量原版書以及接觸其它原版資料的過程中,會接觸到更正確的說法。當他和真正的母語人交流的時候,就能夠自己很快意識到在親子英語中的一些口語錯誤,並利用自己在原版資料中打下的基礎,很快的調整過來。

父母的口音對孩子就一點影響也沒有嗎?肯定會有一點,但是這一點可以小到忽略不計。

孩子的語言成長是社會性的,還是用我們周圍的漢語普通話的發音爲例,孩子的口音不會和方言口音很重的父母們一樣不準,可是也不會和電視裡天天聽到的播音員那樣標準。孩子的普通話,慢慢會形成一種學校語言,在一個城市的學校範圍內流行,同齡同伴之間都會對最終口音和詞彙選擇起很大的影響,最終會是一個打着地域和時代烙印社會化產物

就英語而言,孩子如果低齡到了英語國家,不論父母或國內老師是怎麼教的,他們的英語基本上可以擺脫口音。而留在國內,不管怎麼努力,一些正常的口音痕跡還是會有的。

而且既然提到國內的老師,就算專業的、哪怕是海歸英語老師,其外語水平也還是要帶口音的,大家不過就是在五十步和百步之間,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質的差別。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漢語的普通話還是英語,本身就有很多口音,接觸不同口音本身還是一件正常而且有益的事情。

說白了,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環境裡學習,孩子的中式英語的口音,正是中國人學英語會正常形成的結果,不是簡單地受父母的口音、或是老師的口音所制約的。所以外語的口音,過去不要去賴我們的英語老師,將來也不必去擔心孩子會被自己所耽誤。

繪本、故事、遊戲、童謠,那裡面的一點點英語是很有限的,不算多也不算太難,按照現在中國父母的普遍教育水平,不難對付

真正關心孩子成長的父母,想要在他們的成長中加入一點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就要在這些日常的親子英語中突出語言的交際性,直接使用英語。

如果非要隨時去顧忌自己的英語水平,老要去查字典、對音頻什麼的,就破壞了語言的交際性,還會給孩子一個英語難的心理暗示。親子自然交流的力量得不到表現,還要割碎了語言去教去學,還真不如不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