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App整合背後有哪些難題?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編者的話:近日,“買5臺家電後,我被迫下了4個手機應用(App)”在網絡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爲,智能家居家電品牌之間存在生態封閉、拒絕互聯的“隔閡”,使得用戶手機上的App越來越多,生活更“智慧”了,實際操作角度卻沒能更便利。智能家電手機App互不兼容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家電App整合背後有哪些難題?該如何解決?

家電App越來越多?

新婚不久的劉欣爲自己新買的房子添置了全屋智能家居產品,開始享受科技帶來全新生活體驗的她,最近卻陷入了另一個煩惱。因爲個人喜好,她購買的智能家電品牌繁多,由此而下載的智控App多達15個,已經霸佔了手機的一個整屏。這導致她雖然能夠實現“坐在沙發上指揮全屋的家電”,卻不得不頻繁在各種App中來回切換。

例如,她想打開電視機,就要先思考一下自己購買的電視機是哪個品牌,然後再去手機上打開對應的App;如果想打開空調,則需要重複上面的過程。“更爲複雜的是,App上參數衆多、設置複雜,每操作一次都要花費不少腦力。”她告訴記者,有時打開手機後,她腦中一片空白,得思考一會兒,才能確定應點哪個App,以及接下來該如何設置。

劉欣的遭遇並不是個例。隨着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AI)技術的不斷應用與普及,家電、家居產品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在智能化操控的行業趨勢下,不少家電產品都可以通過App實現遠程控制,以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然而,每一個家電品牌都在積極打造一個封閉的“生態圈”——這意味着如果購買多個品牌智能家電,需要下載不同App,相關操作也愈發複雜。

《環球時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當下主流的智能家電App總和已近百款。有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智能家居App的行業活躍用戶規模已達2.97億。這意味着接近3億用戶每天都要在手機上的各種App間不停切換。

事實上,不同品牌的智能家電之間難以實現互聯互通早已是“老大難”問題,並導致了智能家居生態環境的複雜化與碎片化。智帆海岸機構首席顧問、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樑振鵬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App越來越多,操作越來越複雜,這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一個苦惱。他說:“消費者隨便一裝就是十幾個App,即使手機內存再大,也會導致運行變慢。”樑振鵬告訴記者,因爲產品線不同,生態鏈系統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品牌,也會面向消費者推出多個App,而這更讓消費者苦不堪言。

數量繁多、各自爲政的智能家居家電App爲什麼不能走向統一?曾任職國內某龍頭家電企業並負責智能家居業務的王運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背後不是技術上的問題,純粹是商業問題,而商業問題的本質就是利益。”

王運濤表示,各廠家熱衷於推出自己品牌的App最根本的用意就是增加用戶粘性。他說:“用戶買了空調,下載了廠家的App。對於廠家而言,這個App的平臺上除了空調外,還集合了洗衣機、熱水器等各種家居家電產品,旨在培養用戶的使用慣性,希望他能在後續選擇中進一步購買該企業的洗衣機、冰箱、微波爐等一系列產品,並提升復購率。從這個角度上來看,App其實就是一個鎖定用戶、圈地市場、鎖定廠家利益的私有領域。試想,誰會把這個領域拱手讓給自己的競爭對手呢?”

積累用戶數據也是智能家電廠商希望藉助App來實現的目標之一。美國科技生活類媒體“Lifehacker”網站稱,製造商熱衷於智能家電,重要驅動力之一是收集用戶數據,並將其應用於進一步研發或出售給第三方。王運濤說,通過App廠家還可以掌握用戶的使用習慣、使用場景和使用頻次等,這些一手數據意味着對消費心理和市場趨勢的掌握。“Lifehacker”網站還認爲,家電產品是耐用消耗品,但通過對一些“智能化功能”的升級控制,可以讓產品“加速”過時,家電生產商也可藉此提升復購率。

“缺乏真正融合的動力”

知名研究公司Astute Analytica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稱,信任、認知和享受是影響用戶是否願意使用智能家電的關鍵。其中,“設置的複雜性可能是一個障礙”,但對於用戶而言,更好操作的界面和更集成的輔助系統有助於克服這一挑戰。如亞馬遜Alexa和谷歌助手等工具,現已安裝在全球超過1億家庭中,簡化了智能技術的使用。美媒還認爲,AI與智能家電的整合將成爲另一個行業關鍵驅動因素。到2024年底,全球約25%的智能家居設備商將配備某種形式的AI應用。

中國智能家電操作系統的“大一統”何時能實現?樑振鵬說,在整個產業鏈中,頭部企業都希望建立統一應用平臺,整合家庭智能終端。如小米米家、華爲鴻蒙智聯等,其目標都是建立統一標準,實現統一平臺。硬件廠商只要支持這個標準就都能接入,統一用一個App控制,同時也可以通過路由器連入互聯網進行遠程控制。

王運濤認爲,想做“大一統”的智能家居家電平臺的企業分爲兩類,一類是頭部家電廠商,一類是具備互聯網企業背景的“大廠”。“目前來看,一些能夠橫跨互聯網和硬件產品的企業發展勢頭比較迅猛,但傳統的家電企業也不甘落後,正在尋求與致力於搭建平臺的互聯網大廠合作,如美的與華爲鴻蒙就已經展開合作。”王運濤告訴記者。

然而,在家電市場激烈競爭的外部環境下,整合並不容易。王運濤認爲,各個主體最難達成一致的難題是涉及平臺用戶數據的歸屬權。各個製造廠商一方面在謀求聯合,將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在發力打造“以我爲主”的平臺,並不斷擴張。在這其中,矛盾與困境可想而知。

“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各個平臺都實現了技術的開放和對接。但問題是一個市場的競爭者爲什麼要加入競爭對手的平臺呢?在封閉的商業利益面前,用戶羣體也趨向於被隔離,缺乏真正融合的動力。”王運濤稱。

共同打通“堵點”

Astute Analytica在報告中認爲,技術進步和消費者偏好變化這兩大因素將推動市場對智能家電的需求增長。預計到2032年,全球智能家電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901.2億美元,實現年複合增長率11.63%。具體到品類,預計到2024年末,全球智能冰箱銷量將達1000萬臺,智能洗衣機銷量達800萬臺。

市場調研公司艾瑞諮詢在2023年發佈的《中國智能家居(AIoH)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稱,在經歷了單品智能、互聯互通的階段後,當前的“智能家居3.0階段”已基本實現設備間的聯通與場景自動化,未來的演進方向將聚焦於系統智能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智能家電的平臺融合正在從政策層面不斷掃清障礙,朝着“大一統”的方向邁進。2023年7月,工信部出臺《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提出,實施家居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開展智能家居互聯互通發展行動,強化標準引領和平臺建設,促進家用電器、傢俱、五金製品、照明電器等行業融合發展。

今年7月1日,工信部批准發佈的《移動互聯網+智能家居系統跨平臺接入認證技術要求》正式實施,這一行業標準將指導智能家居互聯互通軟件的開發。國內智能家居全產業鏈的主要參與者,包括中國信通院、華爲、小米、OPPO、vivo、阿里、海爾、美的、TCL、京東、百度等多家企業參與了標準的制定。

對此王運濤認爲,從長遠看,智能家居家電平臺終將走向統一。政策發力以外,還需要來自市場的力量,各頭部企業應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從全局出發謀劃平臺統一的路徑。

樑振鵬認爲,對於家電產業而言,涉及消費者人身安全與健康,或者能耗要求的,政府主管部門往往會制定行業強制標準。但智能家居平臺更多是市場範疇的事情,工信部發布的並非強制性行業標準,沒有對參與市場的玩家進行強制性約束,“考慮到智能家居平臺更多是市場範疇的事情,主管部門更多還是希望交給市場來平衡。”

樑振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行業協會正在推動平臺的統一與融合,使用戶在操作層面實現跨平臺、跨品牌的互聯互通。但能否獲得廠家的認同與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互不兼容的現狀的確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方便,也帶來較大的產業浪費。”他建議稱,當下階段的各家企業不要再熱衷於向消費者推出更多的App,而是可以將智能家居家電終端的網絡功能都集中在微信小程序上,化繁爲簡,以避免出現一堆App搶佔手機資源的情況,同時也可提升使用體驗,方便用戶的日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