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碼”大灣區,多銀行推個人跨境金融服務方案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深化,跨境資產配置需求進一步釋放。跨境理財通2.0的推出,更是激發了跨境投資熱情。

記者注意到,近一年銀行機構正“加碼”大灣區,聚焦大灣區居民在學習、就業、創業、置業等方面的跨境金融需求,通過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陸續推出個人跨境金融服務方案。

例如,早在2023年11月,中國建設銀行發佈了“龍通灣區”個人跨境金融服務品牌,2025年1月10日,深圳建行又聯合灣區境外三家“兄弟機構”(澳門分行、建行亞洲、建銀國際)推出屬地化個人跨境金融服務方案,打造“6S”個人跨境便利服務體系,建行還協同上述機構推出了18個“大灣區跨境金融服務示範中心”。

再如,去年平安銀行私人銀行推出了包含“投、匯、兌”的三大跨境金融產品體系。針對大灣區居民跨境消費需求,建行還推出境內外一卡通用的“大灣區主題信用卡”。

此外,爲配合“跨境理財通2.0”實施,多家銀行也在推進產品與服務升級。1月6日,據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消息,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開展“跨境理財通”試點業務的銀行已經“擴圍”至34家。

從需求端來看,隨着灣區交通網絡日趨完善,“一小時生活圈”逐步成形,粵港澳三地頻繁往來的灣區居民逐漸增多。記者梳理各銀行機構推出的個人跨境金融服務方案,主要聚焦大灣區居民在跨境服務、賬戶結算、財富管理、養老置業、生活消費、工作留學等民生金融需求方面。

其中,業內人士認爲,近年來大灣區跨境金融有兩個清晰的主線,一是深化民生金融,如持續打通基礎金融服務,提高大灣區居民跨境支付體驗,當前移動支付已成大灣區十分普及的支付方式。

而爲解決香港居民異地開戶手續繁瑣的痛點,代理見證開戶試點也在陸續推進,據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披露,目前深圳5家銀行通過320個在港合作網點,爲港人代理見證開戶40萬戶,累計交易近300億元,佔粵港澳大灣區九成。

此外,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置業需求也日益蓬勃,2024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發佈了《港澳居民購買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房產結算支付便利化業務指引》,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同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三聯通、三便利”指引,允許港人直接匯款到內地支付購房置業款項(首期款/尾款)。

二是大灣區跨境金融市場聯通。例如從早年的深港股票通到近年來的跨境理財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末,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個人投資者12.63萬人,包括港澳投資者5.25萬人,內地投資者7.38萬人。

從銀行端來看,個人跨境金融也是銀行零售金融業務轉型重要抓手。長期以來,“跨境金融”與“高淨值客羣”高度關聯,在全球資產配置的大背景下,高淨值客戶的境外投資比重和跨境資產配置比例正逐年上升。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羣GDP總量超過14萬億,灣區內A股上市公司有800多家,其中民營企業就超過600多家。這些數字的背後都擴寬了大灣區高淨值客戶的財富積累。”浦發銀行深圳分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邵珺曾介紹稱。

除零售業務,對公方面,一些股份制銀行在交易銀行部之外,設立了專門的跨境金融部、國際業務部,足見對跨境業務的重視程度。例如,在近年的組織架構調整中,平安銀行新設跨境金融部(離岸業務部);2024年,浦發銀行進行總行組織架構優化,在原來國際業務部的基礎上,將跨境、離岸業務進行了重新整合,成立跨境金融部,並圍繞跨境金融等“五大賽道”成立工作專班。